现在我们说起奶酪,可能想到的都是国外的各种奶酪制品。
但是你知道吗?其实我们很早就开始吃奶酪了。事实上,除了中式奶酪外,还有奶油、酸奶等乳制品。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代的牛乳美食吧~
中国的乳制品文化起源离不开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
匈奴、鲜卑、羌等民族很早就掌握了饲养牛羊和制作乳制品的技术。
随着民族交流与战争,乳制品(当时主要称为“酪”或“酢”)逐渐传入中原农业文明区。
在汉朝,牛乳和乳制品还是非常稀有的“珍馐”,当时属于是皇室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或者直接是来自异域的“贡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乳制品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带来了他们的饮食习俗,吃乳酪成为北方贵族中的一种风尚。
《世说新语》记载了西晋首富王济用奶酪招待皇帝司马炎的故事。
王济甚至傲慢地问江东名士陆机:“卿江东何以敌此?(你们江东有比这还好的美食吗?)”面对这种文化挑衅,陆机巧妙回答:“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千里湖产的莼羹,不用加盐豉就足以媲美了)”
一场乳酪与莼羹的南北风味之争,成为文化史上的著名趣闻。
在这一时期,制作乳酪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用牛、羊奶制作“酪”(发酵乳)、“干酪”(固体奶酪)、“马酪”(马奶酒)等方法。
到了唐朝,国力强盛,胡风盛行,乳制品更加普及。“酥”(奶油)和“醍醐”(精炼奶油)成为常见的食品和药用材料。
唐诗中常有提及乳制品,如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酥油)、白居易的“调酥煮乳糜”(酥油、乳粥)、顾况的“岂知灌顶有醍醐”(醍醐)等等。
宋朝的商品经济尤其发达,乳制品逐渐进入市民阶层的生活。
北宋都城汴京(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市场上出现了专门售卖乳制品的店铺,“酪浆”(酸奶或乳饮料)成为很受欢迎的饮品。
元朝更不必说。作为蒙古族建立的王朝,乳制品地位极高,是宫廷饮食的核心。“奶皮子”、“乳饼”(一种奶酪)等非常流行。
明朝时期,乳制品的食用方法直接被收录进《本草纲目》等医书,肯定了其药用价值。
到了清朝,宫廷乳制品制作达到了顶峰。北京出现了著名的“奶酪魏”等老字号,制作的宫廷奶酪(用米酒和牛奶混合蒸制而成)至今仍是北京特色小吃。
古人吃牛乳不像现在这样直接饮用鲜奶,而是加工成各种更易保存和风味的食品,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乳制品↓
酪——发酵乳/酸奶:最基础的加工品,类似今天的酸奶或凝固型奶酪。
酥——奶油/黄油:通过反复搅打“酪”,分离出脂肪层,加热提炼后得到。
醍醐——精炼奶油:将“酥”进一步精炼、提纯,得到的最上层的精华。古人视其为“佛家上味”,成语“醍醐灌顶”即源于此。
乳饼/乳腐——奶酪/奶豆腐:在云南,用羊奶制作的“乳饼”至今仍是特色美食。
冰酪——古代冰淇淋:南宋时期出现的冷食,将果酱与牛乳混合冷凝成松软状,杨万里曾写诗赞美它(酥山):“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
蜂蜜煮乳:宋朝人喜欢的饮品,李纲诗中有“更思崖蜜煮牛乳,甘滑满瓯全胜茶”之句。
乳粥/乳饮:在元朝蒙古人中,牛乳是仅次于马奶的重要饮品。他们将牛乳煮成粥状,或与茶、盐混合饮用,称为“乳粥”或“乳饮”。
古人对牛乳的喜爱不仅停留在口腹之欲,更升华为一种文化情趣。
明末文人张岱为了喝到新鲜牛乳,亲自养了一头牛。他在《乳酪》一文中描述:夜间取乳,清晨乳花簇起,煮后“玉液珠胶,雪腴霜腻”,香气如兰,沁人心脾。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令人叹为观止。
宋朝诗人杨万里则在除夕夜因等不到牛乳和酥油而感叹赋诗:“雪韭霜菘酌岁除,也无牛乳也无酥”,可见当时牛乳已成为节日饮食的组成部分。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牛乳的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引《独异志》记载,唐太宗患“气痢”(类似结肠炎),太医束手无策。
后来有人献方:用牛乳与荜茇同煎,空腹服用,竟然痊愈。献方者因此被赐官三品,可见其疗效之神奇。
《北史》还记载了北魏重臣尔朱弼醉酒后发狂拔刀,手下急中生智,赶紧给他拿来“醒酒醋”(即发酵的酸酪)喝下,果然很快酒醒。这可能是最早的“酸奶解酒”实践。
从贵族的专属珍品到百姓的日常小吃,牛乳的“中式吃法”独特而富有魅力。
古人吃牛乳,追求的不仅仅是吃喝而已,也充满了文化意趣。
从北方的乳饮、乳饼,到南方的蜜乳、冰酪,再到宫廷的酸奶,牛乳在古代不仅是滋补食品,更是文人雅士、帝王将相生活中的“风雅之物”。这些吃法和趣闻,展现了古人对乳品的智慧利用与审美追求。
比起西方人追捧的奶酪,我们的中式乳制品更契合本土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