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蓼花糖:千年甜酥里的蓼花魂
创始人
2025-09-17 20:03:33
0

咸阳蓼花糖:千年甜酥里的蓼花魂

三原街头的“雪团酥香”

咸阳三原县的腊月,寒风卷着雪粒子,却吹不散老街上“蓼花糖”的甜香。72岁的张师傅守着祖传的糖坊,青石板铺就的作坊里,一口大铁锅正熬着琥珀色的糖浆,旁边竹匾里码着刚裹好芝麻的蓼花糖——圆滚滚的雪团似的,白生生的糖衣上嵌着黑亮的芝麻,像撒了一把碎星子。穿棉袄的老汉揣着手:“张师傅,称二斤蓼花糖,给娃们带回去当年货!”张师傅笑着用草纸包好,纸包上立刻洇出淡淡的油痕:“放心,还是老方子,外酥里空,甜到心里!”

这场景,在三原县演了六百多年。蓼花糖是咸阳三原的“糖中活宝”,白似雪、酥如绵,咬开是密密麻麻的蜂窝状气孔,甜香混着芝麻的脆,像把冬天的暖阳含在了嘴里。老三原人说:“过年没蓼花糖,年味儿就短了半截。”这枚小小的糖点,藏着关中平原的甜,也藏着千年手艺的魂。

从“蓼花”到“糖点”的六百年传承

蓼花糖的名字,藏着一朵花的故事。明代万历年间,三原县有位叫“蓼花”的巧妇,擅长做糯米点心。她发现田野里的蓼花(一种水边植物,花呈穗状,白色细碎如星)飘落时轻盈洁白,便想做出形似蓼花的糖点。于是用糯米做坯,油炸后裹糖,形似蓼花,从此得名“蓼花糖”。清代《三原县志》记载:“岁终,民间制蓼花糖,以祀祖、馈亲,洁白酥脆,为点心上品。”

真正让蓼花糖名声大噪的,是民国时期的三原“同义祥”糖坊。1926年,冯玉祥将军驻军三原,尝过蓼花糖后赞不绝口,称其“北方酥糖之冠”,还特意作为礼品送给友人。1950年代,三原蓼花糖作为陕西特产参加全国食品博览会,被评为“中华名点”。如今在三原县城隍庙旁,还能看到老字号“德富祥”的牌匾,这块光绪年间的老招牌,见证了蓼花糖从乡间点心到“关中名产”的蜕变。

老三原人对蓼花糖的感情,藏在一句俗语里:“三原三件宝,蓼花糖、千层油饼、金线油塔。”蓼花糖居首,足见其地位。过去物资匮乏时,只有过年才能吃上蓼花糖,孩子们把糖揣在棉袄兜里,不舍得一口吃完,先舔掉芝麻,再一点点掰着吃,糖酥落在棉袄上,还要拍下来倒进嘴里——那点甜,是苦日子里最亮的光。

糯米与蓼花的“黄金搭档”

蓼花糖的灵魂,是那口“酥松空透”,而这全靠原料的“天生一对”:三原的糯米,和那朵“看不见的蓼花”。

糯米要选“泾渭糯”。三原地处泾渭交汇处,水土肥沃,盛产一种“白壳糯”,米粒圆润,黏性中等,支链淀粉含量高,最适合做蓼花糖坯。“糯米要陈的才好,”张师傅说,“当年新米水汽大,炸出来不酥;陈米(存放一年的)水分少,结构稳定,炸后才能‘空’起来。”选米时要挑颗粒饱满、无霉点的,还要用清水淘洗七遍,直到水变清亮,“洗去表面淀粉,炸时才不易糊”。

蓼花水是“秘密武器”。传统工艺中,泡糯米要用“蓼花水”——每年秋季采撷蓼花,晒干后煮水,放凉后用来浸泡糯米。“蓼花水有天然的植物碱,能让糯米坯更有韧性,炸出来蜂窝更细密。”张师傅说着,从墙角搬出一个陶罐,里面是去年晒的蓼花干,褐色的花穗散发着淡淡的草木香。现在很多糖坊省去了这一步,用碱水代替,但老食客一尝便知:“少了蓼花香,甜得寡淡。”

芝麻得是“本地白芝麻”。裹糖衣用的芝麻,要选三原周边产的“小粒白芝麻”,颗粒小但出油率高,炒的时候不放盐,干炒至微黄,用石臼捣成半碎,保留部分颗粒感。“芝麻不能太碎,否则粘不住糖衣;太整又不香,半碎刚好,咬下去‘咔嚓’响。”张师傅用筛子筛掉芝麻皮,竹匾里的芝麻立刻白得发亮。

七十二道工序的“酥空密码”

蓼花糖的制作,是场“与火、与糖、与时间的较量”,老话说“七十二道工序出一糖”,虽有夸张,却足见复杂。张师傅的糖坊恪守古法,从泡米到成品,至少要经过八天。

第一步:“陈米新泡”——3天

陈糯米用蓼花水浸泡72小时,每天换水两次,直到米粒吸足水分,用指甲能轻松掐断。泡好的米磨成米浆,纱布过滤后压成“米饼”,切块后上笼蒸——“蒸要‘上汽后再蒸半炷香’,太生则硬,太烂则不成型。”蒸好的米糕要趁热捣成泥,反复揉压至“绵密无颗粒”,再搓成长条,切成2厘米见方的小块(叫“糖坯子”),这是蓼花糖的“骨架”。

第二步:“阴干定形”——2天

糖坯子摆在竹匾里,放在阴凉通风处阴干(不能晒太阳,否则外干内湿),每天翻动三次,直到坯子表面结一层薄壳,内部微硬。“阴干的坯子像小石头,扔地上能弹起来,这才算好。”张师傅拿起一个坯子,“啪”地扔在案板上,果然弹起半尺高。

第三步:“三炸成酥”——1天

炸坯子是“最见功夫”的一步,要“三炸三晾”。

初炸:菜籽油烧至三成热(约120℃),坯子下锅,小火慢炸半小时,坯子会微微膨胀,像小馒头;

复炸:捞出晾1小时,油温升至五成热(180℃),再炸15分钟,坯子膨胀至原来的两倍大,表面金黄;

酥炸:最后油温升至七成热(220℃),快速炸30秒,坯子瞬间鼓起,内部形成蜂窝状气孔,捞出控油——此时的坯子轻如鸿毛,拿在手里能透过光看到细密的孔。“三炸缺一不可,初炸定形,复炸长个,酥炸成空,少一步都炸不出‘酥空’的魂。”

第四步:“糖衣裹魂”——1天

炸好的坯子要立刻裹糖衣,否则回软就不酥了。

熬糖:白糖和水按3:1的比例下锅,小火慢熬,期间用铜勺不停搅动,直到糖液呈“拔丝状”(用筷子挑起,糖丝能拉到半尺长不断),加少许蜂蜜(增亮)和熟猪油(防止糖衣返砂),这就是“糖衣母液”;

挂糖:坯子倒进糖锅,快速翻炒,让每个坯子都均匀裹上糖液,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圆;

粘芝麻:趁热倒入芝麻匾,晃动竹匾,让芝麻均匀粘在糖衣上,最后放在阴凉处冷却半小时,蓼花糖就成了——白生生的糖衣裹着黑亮的芝麻,圆滚滚的像个小雪球,掂一掂,轻飘飘的,仿佛里面藏着空气。

咬开时的“酥·空·甜·香”四重奏

正宗的三原蓼花糖,讲究“一观二掂三掰四尝”。

观其形:圆如乒乓球,直径约4厘米,糖衣雪白均匀,芝麻疏密有致,无黑斑、无凹陷;

掂其重:轻如蝉翼,单颗重约15克,托在手心几乎感觉不到重量(这是内部蜂窝气孔的功劳);

掰其体:双手轻掰,“咔嚓”一声脆响,糖体裂成两半,断面是密密麻麻的蜂窝状气孔,孔径如针尖大小,均匀细密;

尝其味:先咬破酥脆的糖衣,芝麻的焦香先窜出来;接着是中空的“酥”,糖体在嘴里轻轻一抿就化,像含了一团甜云;最后是糯米的本香,混着蓼花水的草木清气,甜而不腻,余味里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咸(传统工艺会在糖衣里加微量盐,中和甜度)。

老三原人吃蓼花糖有个“仪式感”:不能大口咬,要“小口抿”。先舔掉表面的芝麻,再用门牙轻轻磕开糖衣,让酥糖粉末慢慢在舌尖化开,最后连手上的糖渣都要舔干净。“这糖娇贵,怕潮怕热,冬天能放半月,夏天隔夜就软,所以要趁新鲜吃,越酥越香。”张师傅说着,掰了半颗放进嘴里,“咔嚓”声在安静的作坊里格外清晰。

年节里的“甜酥记忆”

对咸阳人,尤其是三原人来说,蓼花糖是刻在DNA里的“年味儿”。“腊月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蓼花”——老辈三原人过年,必炸蓼花糖。过去糖坊少,腊月里家家户户自己动手,院子里支起油锅,孩子们围着看大人炸坯子,空气里飘着糖香和芝麻香,那是一年中最甜的日子。

60后王婶记得小时候盼过年:“那时候家里穷,蓼花糖金贵,只有拜年时亲戚才送一两包。我和弟弟分着吃,一人半颗,糖渣掉在炕上,还要抠出来吃掉。”如今生活好了,超市里一年四季都能买到蓼花糖,但王婶还是认张师傅的老作坊:“机器做的蓼花糖,看着白,咬开没蜂窝,硬邦邦的像嚼蜡,哪有手工的酥香?”

蓼花糖还藏着“礼道”。三原人走亲戚,提篮里必放一包蓼花糖,取“甜甜蜜蜜,圆圆满满”之意;给老人祝寿,要摆“蓼花糖塔”,用蓼花糖堆成塔状,寓意“高寿甜蜜”;就连嫁娶时,嫁妆里也要塞几包蓼花糖,分给来贺喜的孩童,叫“分享甜蜜”。这枚小小的糖点,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了关中民俗的“甜符号”。

老糖坊与新糖点的“酥香之战”

如今的蓼花糖,正经历“老手艺”与“新口味”的碰撞。

老派糖坊如张师傅家,守着“蓼花水、陈糯米、手工炸”的老规矩,每天只做50斤,街坊排队来买,“来晚了就没了”。张师傅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回来学手艺,成了第五代传人:“机器能省劲儿,但老方子不能丢,丢了手艺,就丢了根。”

新式糖坊则玩起了花样:有“巧克力蓼花糖”,裹一层巧克力酱;有“椒盐蓼花糖”,糖衣里加花椒盐,咸甜口;甚至有“迷你蓼花糖”,做成拇指大小,装在精致礼盒里,成了网红伴手礼。

但老食客还是偏爱传统原味:“加了巧克力,就不是蓼花糖了,是‘洋点心’。”张师傅不反对创新,却有自己的坚持:“蓼花糖的魂是‘酥空甜香’,只要这个不变,加点花样也无妨。但要是为了好看,丢了蜂窝、没了蓼花香,那就真成‘没魂的糖’了。”

酥糖里的关中魂

蓼花糖的甜,不是江南甜点的“清雅”,也不是南方糖果的“浓腻”,而是关中平原的“实在甜”——酥得踏实,甜得纯粹,像关中人的性子:直爽、质朴,却藏着细腻的心思。

腊月的三原老街,张师傅的糖坊飘着甜香,竹匾里的蓼花糖白得耀眼。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踮着脚,手里攥着十块钱:“爷爷,买一包蓼花糖,要您刚做的!”张师傅笑着包好,草纸包上印着褪色的“三原蓼花糖”字样,像一封寄给旧时光的信。

咬开蓼花糖的瞬间,酥糖末在舌尖化开,甜香裹着芝麻的脆、蓼花的清,像突然回到了那个物质匮乏却甜得纯粹的年代。这大概就是蓼花糖的魔力:它用六百年的手艺,把关中的阳光、土地、草木香,都封进了这枚雪白的糖点里,让每个吃到它的人,都能尝到——岁月的甜,和手艺的暖。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禁食40天独自护卵 诠释“父爱... 黄鱼棒子——这个颇具大连地方特色和年代感的称呼,如今已经令很多人感到陌生了。它是老大连人尤其是大连沿...
原创 这... 你们有没有过这种尴尬?蹲厕所半小时腿都麻了,还啥也排不出来,回到工位上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整个人都不得...
沈进娟:深耕17载 守好华人“... “榨菜,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味道,也是同胞相认最直接的信物。”对于远在异国他乡的华人来说,一碟涪陵榨...
原创 秋... 导语:秋天,吃山药南瓜不如吃它,随手一煮,健脾养胃防秋燥,增强免疫力! 秋天如约而至,秋天是收获的季...
原创 白... 白露一过,早晚的风里就带了丝丝凉意,空气也变得干燥起来。这时候总觉得皮肤干干的,喉咙也容易不舒服,胃...
抢先看!下厨房10月美食趋势有... 导读 10月内容趋势预测: 中秋节到来,中秋代表性的美食——月饼的相关菜谱,如传统吃法、创新做...
东北“5大怪菜”,全是本地人的... 在祖国的东北角,广袤无垠的东北大地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散发着独有的魅力。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仅幅员...
“风土厨房”餐酒融合优质量级餐... 风土厨房 近日,于宁夏图兰朵葡萄酒艺术小镇举办的首届葡萄酒风土文化双年展现场,由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与...
来永州除了看足球赛,这20道永... 近期 “湘超”永州队火了 许多小伙伴都想来永州主场 看看咱永州小伙的风采 “湘超”永州队赛程 ...
长辈们觉得健康但实际没啥营养的... 看开了,已经不纠结啥营不营养,好多东西就是为了好吃......
奈雪、沪上阿姨等头部集体押注!... 这个秋天,“浓奶茶”持续掀起消费热潮。 喜茶推“咸酪泰奶冰”,奈雪上“咸法酪米布布鲜奶茶”,沪上阿姨...
鸡蛋泡泡凉了也不回缩?配方比例... 每当我听到蛋清在碗中被打发出"沙沙"的细腻声响,看到面糊在锅中膨胀成金黄的云朵时,总会想起奶奶那个搪...
2026 郑州糖酒会官网指南【... 第37届郑州糖酒会4月23—25日火热报名中|展位预定|展馆分布图 2026第37届郑州糖酒食品交易...
清香白酒怎么辨?纯净清爽是王道... 这酒喝着像矿泉水加酒精?同事小王对朋友送的清香酒满脸困惑。其实清香型白酒讲究清字当头,净字到底,选对...
年轻人成白酒消费主力,茶百道泸... 9月16日,新茶饮品牌茶百道宣布旗下经典白酒奶茶“醉步上道”回归上市,首日销量近12万杯。 “醉步上...
原创 消... 川味文化作者:泡海椒 都益处,民国中前期上海川菜巨擘。十九年生涯,历经大舞台、小花园、大世界,所到之...
足不出校品美味 “中国地标美食... 9月17日,江苏南京,大学生在食堂内选购各地美食。当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中国地标美食进校园”美...
蒸馒头饺子老粘锅?女子一招解决... 蒸馒头饺子老粘锅?女子一招解决。不用垫布出锅光滑完整 网友:《家政女皇》的含金量还在上升!#小羊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