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菜,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味道,也是同胞相认最直接的信物。”对于远在异国他乡的华人来说,一碟涪陵榨菜足以唤醒童年的记忆,这种集体记忆也是同胞之间的共鸣,成为华人共同的“乡愁”。而守护这口“家乡味”的,正是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沈进娟,扎根乡野17年的坚守。
沈进娟看着看新培育出来的“渝早100”脸上满是欣慰。受访者供图
初心如磐:田埂间的“乡愁守护者”
每天清晨5点的田间,露水还凝结在翠绿的榨菜叶上,沈进娟的身影早已出现在田埂间。她蹲下身,指尖轻触饱满的菜头,眼神专注得如同呵护珍宝,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茎瘤芥的生长参数——植株高度、叶片长宽、瘤茎脆度、皮筋含量,是否空心等,每一个数据都与餐桌上那碟榨菜的口感息息相关,更与千万华人心中的“家乡味”紧密相连,那是沈进娟对“乡愁滋味”的郑重守护。
2008年沈进娟硕士毕业来到涪陵,彼时的涪陵榨菜产业,正深陷“种收效率低、品质不稳、收获集中”的三难困境:手工种植不仅费时费力,收成更是没保障;雨水多了菜头易开裂,腌出来发涩,雨水少了又会纤维粗硬,嚼着“塞牙”;更棘手的是收获期集中在短短20天,否则菜头就会抽薹变老,失去加工价值。可人工采收效率低,一亩地要四五个人忙一整天,家家户户都在抢时间,有时雇不到人,菜头只能烂在地里。“我要让榨菜种植不再靠天吃饭,要让菜农能稳稳赚到钱,更要让万里之外的中国同胞,能吃到这口地道的‘乡愁味’!”从那天起,沈进娟的笔记本首页多了一行字:“以科技护榨菜,以匠心守乡愁”,而这也成了她17载扎根乡野的不变初心。
2019年的一个雨天,珍溪镇菜农老陈急得打来电话:“沈老师,今年的榨菜头怎么总开裂?这要是收不上来,不仅我们亏本,以后大家想吃口好榨菜都难啊!”正在实验室整理数据的她,立刻抓起雨衣冲进雨幕,踩着泥泞赶了10多里路。冰冷的雨幕里,她蹲在菜地里逐一检查开裂的菜头,手指沾满泥土,嘴唇冻得发紫,她采集开裂菜头和土壤立即带回实验室,直到深夜才找出土壤干湿度变化,以及氮肥过量和缺乏中微量元素等症结。“找到原因就好,咱们的好榨菜不能毁在这上面”她笑着说。老陈至今记得,沈进娟第二天就带着土壤改良方案上门,还自掏腰包买来测湿仪,手把手教他调控田间湿度。
农忙时节,沈进娟每天清晨5点出门,揣着馒头在田里待到天黑,被乡亲们称为“追着太阳跑的人”。“学农的人,脚不沾泥哪行?咱们种出好榨菜,不仅能让老乡们挣钱,还能让海外的同胞吃到家乡味,这是多有意义的事!”面对同事的劝说,她总这样回应。17年里,她累计下乡5000余天,用脚步丈量涪陵全区27个镇街。
沈进娟在田间调查榨菜膨大发育的情况。受访者供图
攻坚破难:1200次试验育出“乡愁金疙瘩”
“榨菜育种就像养孩子,得摸清它的脾气,才能让它长出最好的模样,留住最地道的味道。”沈进娟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她看来,培育榨菜新品种,不仅是解决产业痛点,更是守护一份跨越国界的集体记忆——若榨菜品质不稳、味道走样,海外华人再想通过一碟榨菜唤醒乡愁,便没了依托。
面对“种收效率低、品质不稳、收获集中”三难困境,沈进娟开启漫长攻关路。实验室的灯光常常彻夜通明,培养瓶里刚继代的榨菜愈伤组织在培养架上静静生长,沈进娟和团队盯着屏幕分析基因序列,只为找到控制瘤茎膨大、脆嫩度、抽薹早晚、皮筋厚薄的关键片段;田间的试验田记录着无数次失败,有的品种产量好却品质差,有的能延长收获期却丢了传统风味,有的能提高抗病性却长得瘦小,从播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她对“守护味道、保障收成”的执着。最艰难的远缘杂交技术攻关阶段,为获取能提升榨菜品质、抗逆性和产量的优良基因,她带着团队走遍全国搜集野生芥菜资源,在四川凉山的荒坡上、贵州遵义的田埂间,在河北石家庄风雪中,顶着烈日或冒着雨淋挖掘野生资源,鞋子磨破好几双,终于带回了200多份珍贵的芥菜资源。
17年、1200余次试验,沈进娟带领团队终于创制出400余份特色育种材料,在国内率先完成3个代表性茎瘤芥品种的全基因组测序和染色体组装,绘制出国内遗传信息最丰富的茎瘤芥遗传变异图谱——这相当于为榨菜装上“科技芯”,让每一代榨菜都能稳定传承地道风味,更能抗风险、保收成。
“渝早100”让青菜头鲜食上市期提前到10月底,“涪杂8号”让采收期延长到3月底,从过去的“30天集中抢收”变成“150天从容收”,还能抗霜霉病抗抽薹,就算遇上雨天,菜头也不容易腐烂,一亩地能多收入2000多元,实现半年以上供应持续供应青菜头;“涪优 928”专门针对品质和收成难题,抗裂性提升40%、抗病性增强,就算田间管理稍有偏差,菜头也能长得饱满匀称,加工品质提升30%,每吨收购价提高200元,菜农一亩地能多赚300多元;茎叶兼用型“渝芥优222”更让废弃叶片变废为宝,以前收割后没人要的叶子,如今能加工成腌菜、酱菜以及饲料等,每亩新增收益500元,也为榨菜产品创新提供可能。
“以前种榨菜,全靠一双手,忙到天黑还怕收成差,遇上雨天更是愁得睡不着;现在种‘渝早100’,不仅长得好、收得多,还能错峰卖个好价钱,种出来的榨菜味道也跟小时候妈妈腌的一样!”龙潭镇种植大户王秀英算起增收账,眼里笑出泪花。她家50亩地每年多赚2万多元,盖起新楼房,而她种出的榨菜,正通过远洋货轮,成为海外华人餐桌上的 “乡愁解药”。这些凝聚心血的品种,先后获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不仅是农民口中保收成、能致富的“金疙瘩”,更是全球华人心中能解乡愁的“安心种”。
全链赋能:让“乡愁味道”飘香全球
“机器能收了!沈老师您快来看!”2024年2月,在“渝机6号”首次机械化收割现场,菜农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这款国内首个宜机化榨菜品种,让收割从“弯腰弓背”的人工劳作,变成“机器轰鸣”的高效作业,每亩节省劳动力成本500元,机械化率从不足10%跃升至65%。看着收割机驶过田间,嫩绿的青菜头被整齐收割,沈进娟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为了这一天,她带着团队跟市农科院农机专家一起在田里反复测试机器参数,手上磨出厚厚的茧子,所有努力都只为让菜农降低投入成本、提高产量和品质、更大量地走向市场,走向全球华人的餐桌。
“好品种、好技术,得落地才能生根,才能让更多人吃到地道的涪陵榨菜。”沈进娟深知科技的价值在于应用,她把讲台搬到菜地里,开设“田间课堂”,用通俗比喻讲解种植技术:“榨菜种子要‘喝饱水但不能涝着,就像照顾坐月子的媳妇’,这样长出来健壮的榨菜苗,种出的菜头才脆、才好吃。”2000 多名农民通过培训掌握新技术,种出的榨菜品质更优、产量更高。
在沈进娟的推动下,“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涪陵遍地开花。标准化繁种基地年供种3万斤,确保每一粒种子都能长出优质榨菜;近五年推广良种新技术300万亩,助农增收超6亿元;她们还推动“涪陵榨菜”入选农业农村部品牌培育计划,相关案例入选2024年全国农业生产典型案例,让这一“乡愁符号”在更广阔舞台绽放光彩。
如今,沈进娟正带领团队攻关分子育种、基因编辑技术和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想通过更先进科技让榨菜品种更优、风味更纯,让“涪陵榨菜”的味道长久传承。办公室墙上的涪陵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试验田的位置,“每块田都像我的孩子,它们长出的榨菜,承载着太多人的乡愁。” 她抚摸着地图标记,眼中闪烁光芒。
17载田间守望,沈进娟用科技为榨菜行业注入“芯”动力,既让涪陵榨菜产业焕发新生,更守护着刻在华人基因里的“乡愁滋味”。这份被科技托举的“家乡味”,早已突破地域界限,成为连接全球华人的味觉纽带——2024年,涪陵榨菜出口量达2.24万吨,远销欧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同比增长 28.1%。当远在异国的华人打开一袋涪陵榨菜,尝到那口熟悉的脆嫩鲜香时,或许不知沈进娟及团队成员的名字,但一定能感受到:这份跨越山海的家乡味道,正被人用心守护着,让“乡愁” 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思念,而是触手可及的温暖。(刘运、袁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