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份报纸都是历史的注脚。1980年创刊于春城昆明的《春城晚报》,已经和云岭大地共同走过了45个春秋。走进云南省图书馆,翻开那些泛黄的老报纸,尘封在字里行间的过去,记录下的是云岭大地发展的日新月异,是城市变迁的沧海桑田,也是普通人生活的蒸蒸日上……
岁月流转,陪伴了几代读者成长的《春城晚报》,也从“纸上”发展到了“线上”,再到如今的“掌上”,在“春城晚报”和“开屏新闻”双品牌的驱动之下,成为了云南媒体类型最齐全的媒体之一。
历史的光辉照亮了现在,时代的脉搏引领着我们继续创造未来。让我们一起坐上“开屏时光机”回到过去,用那些定格在旧报纸上的瞬间和正在发生的当下一起,共同勾勒出时代的脉动与社会的变化,在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之间穿梭,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对话。
距离中秋不足一月,昆明街头的月饼香气已悄然弥漫。时空另一端,40年前的《春城晚报》中,这段时间也是月饼飘香的时候。1985年9月13日,《月饼供应量不低于去年》的报道中提到,昆明市糖果糕点公司所属的六个糕点厂生产的各色月饼在中秋节前上市,有五仁、麻仁、白糖、洗沙、玫瑰、枣泥等四十多个品种……走上2025年9月15日的街头,记者走访各大商场、糕点店发现,今年的月饼市场不仅有“老滇味”坚守,更有融入云南风物的创新款崭露头角,同时来自各地的特色月饼也扎堆亮相,让市民的中秋“饼匣子”愈发丰富。
滇味月饼唱主角,菌香肉香飘满柜
走进面包工坊南亚店,刚出炉的月饼香气扑面而来。玻璃展柜里,现烤牛小酥、小牛干巴月饼、鸡枞小牛干巴月饼一字排开,棕褐色的酥皮上还泛着热气,每个约75克的个头小巧精致。记者了解到,配料上的牛干巴采用弯刀牛干巴,弯刀牛干巴指的是牛后腿部位,因庖解后形似弯刀得名。鸡枞采用油炸工艺。比起散装购买,不少顾客会选择礼盒。店员介绍,这类月饼单价12元—16元,线上线下都能买。
在恒隆广场的滇小酥门店,专门设置的月饼展柜更具“云南范儿”——酥皮松茸月饼、雪花干巴松露月饼、松茸月饼……8元—14元的单价吸引不少人驻足。记者拿起一盒酥皮鸡枞月饼查看配料表,小麦粉、安佳黄油、饮用水……“鸡枞菌”三个字清晰印在第四位。不过这些特色款暂时只在线下卖,不少顾客特意来店里挑选,就为尝口新鲜。
相较连锁店的“大胆创新”,自营烘焙店和商超的月饼则更偏“稳妥”。在篆新农贸市场旁的一家烘焙店,老板指着柜台里的松茸牛肉月饼说:“不敢搞太复杂的,就用云南松茸和本地牛肉做馅,比传统五仁月饼更鲜,卖得也不错。”
外地味道来扎堆,中秋选择更丰富
除了滇味月饼唱主角,随着物流越来越发达,昆明月饼市场上的“外地味道”也不少。走进盒马鲜生七彩店,广式月饼专区在店铺入口格外显眼——美心流心奶黄月饼、佳宁娜双黄白莲蓉月饼摆放在C位。“这都是老牌子了,每年中秋都卖得好。”店员介绍,今年还新增了贵州酸汤牛肉、榨菜鲜肉等“小众款”,“酸汤牛肉馅的带点微辣,很符合云南人的口味”。
除了外地运输,不少本土烘焙店也跟上了“外地风潮”。在美团App上搜索“大月饼”,不少店铺都推出了闽南大月饼,芋泥、麻薯、肉松、咸蛋黄层层叠加,直径近20厘米的个头适合全家分享。还有店家标注“胖东来同款大福饼”,软乎乎的饼皮裹着满满馅料,吸引不少年轻人下单。“以前中秋只吃滇味,现在既能吃火腿月饼,又能尝闽南大月饼,选择多了,中秋也更有新鲜感了。”正在下单的市民张先生说。
体验各不同,还是云腿月饼一口咸香“最云南”
在南屏街一家糕点店前,刚买完月饼的李女士和天津朋友郭女士正拿着月饼讨论。“本来是被包装吸引的,你看这个鸡枞月饼上画了过桥米线,柠檬茶馅的印着金马碧鸡坊,太有昆明特色了。”李女士举着月饼笑着说,可尝过之后却有些失望——柠檬茶馅的月饼香精味有点重,“不像新鲜柠檬的清香,倒像喝了兑了糖的柠檬饮料”。
一旁的郭女士也皱着眉:“鸡枞月饼能吃到一丝一丝的菌子,但甜辣味太冲了,本来想尝菌香,结果全被甜和辣盖住了。”不过李女士补充,自家其实很爱牛干巴月饼,“我感觉比传统火腿月饼更咸香,不腻人,家里老人小孩都爱吃,这两周已经买了三次了”。
而定居昆明12年的上海人陶女士,对云南月饼有着不一样的感情。“以前在上海只吃鲜肉月饼,第一次尝云南火腿月饼时,甜咸交织的味道直接惊艳了!”她笑着说,自己平时不爱吃火腿,觉得烟熏味太重,但火腿月饼里加了白糖,中和了咸味,反而越吃越上瘾。“最惊喜的是,近几年昆明超市也能买到鲜肉月饼了,味道和上海的差不多,既能吃家乡味,又能尝滇味,一举两得。”如今每到中秋,陶女士都会给上海的亲友寄云南火腿月饼,“他们在上海很少见,都说这是‘云南独一份的香甜’。”
统筹 孙琴霞
开屏新闻记者 孙嘉辰 摄影报道 部分图源受访者
一审 孙琴霞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吕世成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