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酒消费市场,“酱香型比浓香型贵” 是普遍现象:浓香型白酒几十元就能入手一瓶,而酱香型白酒动辄数百元,高端产品更是千元起步。不少消费者疑惑,二者同为白酒,价格差距为何如此悬殊?是商家刻意抬高定价,还是酱香型白酒真的 “物有所值”?今天,我们就从生产本质出发,拆解背后的核心原因。
酿酒的核心成本之一,在于原料投入与出酒效率,这一点上酱香型白酒有着天然的 “高成本属性”。
从行业数据来看,浓香型白酒的原料利用率相对较高,普遍遵循 “3 斤粮食出 1 斤酒” 的规律,原料多为高粱、大米、糯米等混合粮食,采购成本与使用效率更易平衡;而酱香型白酒,尤其是以大曲酱香为代表的品类,对原料要求严苛 —— 不仅优选颗粒饱满、皮厚耐煮的本地小红粱(成本高于普通高粱),出酒率还极低,需 “5 斤粮食才能酿出 1 斤酒”。
单论原料投入,酱香型白酒就比浓香型多近 70%,再叠加优质原料的采购成本,二者的成本差距从酿酒第一步就已拉开。
如果说原料是 “基础成本”,那么生产周期就是酱香型白酒价格高企的 “关键推手”。
浓香型白酒的生产周期灵活且短暂:快则数月即可完成发酵、蒸馏、勾调,即便追求品质的产品,1-2 年也能实现从生产到出厂的全流程;但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完全遵循 “节气规律”,流程繁琐且耗时漫长。以经典酱香工艺为例,每年端午开始制曲(需高温蒸煮小麦,培制周期长达数月,比浓香型制曲耗时多 3 倍以上),重阳进行第一次投粮(“下沙”),随后要经历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 —— 单是基酒的生产,就需要整整 1 年。
更关键的是,新烤出的基酒无法直接使用,需按 “生产日期、摘酒时间、蒸馏轮次” 分类装入陶坛,在避光、通风的环境中储存至少 3 年(不同轮次基酒风味差异大,混存会破坏口感);3 年后进入勾调环节,还需加入一定比例的老酒(否则口感 “过新”,缺乏醇厚感),勾调完成后再封坛储存 1 年才算成熟。如此算来,一瓶合格的酱香型白酒从制曲到出厂,至少需要 5 年;若追求更高品质,储存 8-10 年也属常态。
而浓香型白酒虽有短期陈化,但极少有 “分批次长时间储存” 的流程,时间成本差距一目了然。
市场定价的核心逻辑之一是供需关系,这一点在酱香型白酒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近
年来,随着消费者对白酒品质需求的提升,酱香型白酒凭借 “醇厚留香、空杯持久” 的独特风味,成为自饮、送礼的热门选择,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但酱香型白酒的产量却受多重因素限制,难以快速扩张:一方面,大曲酱香酒采用高温蒸馏工艺,出酒率极低 ——1 斤高粱最多只能酿出 2 两酒,出酒率不足浓香型白酒的一半;另一方面,酱香型白酒对产地、气候要求严苛,核心产区(如茅台镇)范围有限,超出该区域后,因微生物环境、水源、气候差异,难以酿造出正宗风味的酱香酒,产能天花板明显。一边是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一边是难以突破的产量限制,“物以稀为贵” 的规律直接推高了酱香型白酒的市场价格。
原因在于酒精浓度达到 53% vol 时,水分子与酒精分子结合最为紧密,再加上长时间储存,游离酒分子少,饮用时对身体刺激更小,口感也更绵柔醇厚。因此,无论是酒企生产还是消费者选购,53 度都是酱香酒的主流选择。
其实,酱香型与浓香型白酒并无 “优劣之分”,只是风味与生产逻辑不同:浓香型白酒以 “绵甜爽净” 为特色,适合追求性价比与清爽口感的消费者;酱香型白酒则以 “醇厚细腻” 为亮点,更适合偏爱复杂风味、注重长期储存的人群。酱香型白酒的 “贵”,是原料、时间、产量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并非单纯的 “品牌溢价”。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白酒无需盲目追求高价,关键还是结合自身口味偏好与消费需求 —— 你更偏爱酱香型还是浓香型白酒?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下一篇:古井贡酒:以价换量,蓄力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