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唐代诗人元稹的这首《一七令·茶》,短短数语,将茶的形神、韵味以及与人们生活的交融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在中国浩瀚的文化星空中,茶文化是一颗璀璨而永恒的星辰。它跨越千年时光,浸润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独特文化符号。而今,在这条绵延不绝的茶文化长河中,有一位辛勤的摆渡人——中国非遗大师、国家级中国茶文化首席非遗传承人•中国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罗大友先生,正以日理万机之姿,奔走于大江南北,穿梭于各类行业盛会与媒体之间,为传承与弘扬中华茶文化倾注着满腔热忱与智慧。
一叶载千古,茶香润华夏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自神农尝百草发现茶以来,这片小小的绿叶便与中华文明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到宋代点茶之风的盛行,再到明清散茶的普及,茶文化历经千载沉淀,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饮用品味,升华为一种融合哲学、艺术、礼仪、养生于一体的文化体系。它蕴含着“清静怡真”的哲学思辨,“和敬廉美”的道德追求,“精行俭德”的人文精神,深深植根于国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
茶,是东方智慧的重要载体。它见证了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上商贸往来的繁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它融入禅宗机锋,启迪文人雅士的诗情画意;它更成为寻常百姓家待客交友、陶冶性情的日常必需。这份穿越时空的文化力量,亟需在当代社会被重新激活、有效传承与创新发扬。这正是罗大友先生为之奋斗不息的时代使命。
躬耕不辍的当代“茶使”
作为中国茶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罗大友先生深知肩头责任之重。非遗传承,绝非简单的技艺保存,更是一种活态文化的延续与再创造。他频繁奔波于各大行业盛会,无论是国际性的茶业博览会、学术研讨会,还是地方性的茶文化节、制茶技能大赛,总能见到他忙碌而坚定的身影。他以其深厚的学养、前瞻的视野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阐释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极推动茶产业与茶科技的融合创新,倡导“茶为国饮”的健康生活方式。
在每一次演讲、每一场对话中,罗大友先生都致力于搭建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他不仅向世界讲述中国茶的故事,解析千年茶文化的精神内核,更密切关注着当代茶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保护与利用好古茶树资源?如何实现传统制茶技艺的活态传承?如何让年轻人爱上中国茶?如何提升中国茶的国际影响力?这些问题,是他日夜思索、奔走呼号的焦点。
近年来,众多中央媒体如CCTV、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争相采访罗大友,央视著名主持人海霞、董倩、李雨菲等都曾面对面采访过他。面对媒体的镜头与话筒,罗大友先生总是从容不迫,侃侃而谈。他将复杂的茶学知识、深奥的文化理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茶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有效的文化普及;每一次发声,都在提升社会公众对茶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他深知,媒体的力量是放大茶文化声音、吸引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渠道。
罗大友接受央视主持人采访
守正创新:非遗传承的时代课题
罗大友先生的“忙碌”,正是当代非遗传承工作的一个缩影。非遗保护,核心在于“传”与“承”。 “传”,要求原汁原味地保存和保护那些珍贵的技艺、流程和核心精神;“承”,则意味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审美需求和技术手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他领导的中国茶文化研究院,无疑是践行这一理念的重要平台。这里不仅是研究茶历史、茶文献、茶艺术的学术高地,更是孵化新理念、新模式、新人才的实践基地。研究院的工作,包括了对古法制茶的数字化记录与保存,对茶道礼仪的系统化梳理与教学推广,对茶文化与现代设计、旅游、教育等产业的跨界融合探索等。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确保千年茶脉既能保持其本真性,又能生机勃勃地流淌向未来。
罗大友先生的奔波,是在为整个茶文化生态的繁荣而奔走。他联络各方力量,整合资源,鼓励茶农坚守传统匠心,引导茶企树立品牌文化,启迪艺术家从茶中汲取灵感,推动茶文化教育走进校园、社区。他所做的一切,旨在构建一个涵盖生产、消费、研究、传播的全链条茶文化复兴体系。
多年来,罗大友在全国各地的茶区考察调研,与茶农、制茶师傅、茶文化工作者深入交流,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他对茶树的管护、茶叶的环保采摘方式、无污染的制茶流程、不同类别茶叶的储运方式等都有了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将这些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罗大友与国际友人合影
致敬与展望:让中国茶香飘世界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罗大友深刻认识到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积极投身于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凭借着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专业素养,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中国茶文化的“行走名片”,让中国茶文化的魅力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展现。
罗大友担任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终身评委兼中国区主席团主席,这一重要角色使他在国际茶文化交流和评价中拥有重要的话语权。他向世界友人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茶的卓越品质和文化价值。他积极推动中国优质茶品牌在国际上的展示和推广,成功推荐天子绿茶、天子红茶及月光红茶等多款名茶斩获国际大奖,让中国茶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当我们看到罗大友先生忙碌的身影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文化传承者的个人奉献,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根脉的珍视与守护。他的每一分辛劳,都在为千年茶文化注入新的时代活力,让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继续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当前,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文化自信成为国家发展的深厚底蕴。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正是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互鉴的优质载体。
展望未来,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它需要更多像罗大友先生这样的“痴人”与“行者”,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与大力支持。我们期待,在罗大友院长等一批有志之士的带领下,中国茶文化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滋养国民精神,更能作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香飘世界,润泽天下。
最后,谨以此文,向罗大友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愿先生保重身体,愿千年茶脉,在新的时代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那一片历经沧桑的绿叶,必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怀,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