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人的餐桌上,红烧肉是 “硬菜” 的代表 —— 逢年过节、家庭聚会,桌子上总有一碗油亮亮的红烧肉,浓油赤酱,酥而不烂,甜咸适中,老人孩子都爱吃。这道看似简单的家常菜,却藏着上海本帮菜的精髓,也藏着上海人对生活的细腻追求。
上海本帮菜的红烧肉,和其他地方的红烧肉最大的区别,在于 “浓油赤酱” 和 “甜咸平衡”。做红烧肉,选肉很关键,上海人喜欢用 “五花三层” 的五花肉,也就是猪肋条上的肉,肥瘦相间,厚度要均匀,这样炖出来的肉才不会太腻,也不会太柴。肉切成 3 厘米见方的块,太大炖不透,太小容易炖烂,切好后不要直接炖,要先冷水下锅焯水,加姜片、葱段、料酒,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捞出来用温水洗干净,这样能去掉肉的腥味,还能让肉质更紧实。
炒糖色是上海红烧肉的 “灵魂步骤”。在铁锅里放少许油,加一勺白糖(最好是绵白糖,容易融化),小火慢慢炒,直到白糖融化成浅棕色,冒起小泡,这时候把焯好的肉倒进去,大火快速翻炒,让每块肉都裹上糖色。炒糖色不能急,火太大容易炒糊,会发苦;火太小,糖融化得慢,肉裹不上颜色。经验丰富的上海阿姨,总能把糖色炒得恰到好处,肉的颜色红亮诱人,却没有一丝苦味。
接下来就是炖肉了。炒好糖色的肉,加姜片、葱段、八角、桂皮(上海人炖红烧肉很少用太多香料,怕掩盖肉的本味),然后加适量的生抽、老抽调味 —— 生抽提鲜,老抽上色,比例大概是 3:1,再加一勺冰糖(增加甜味和光泽),最后加足量的热水,没过肉,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盖上锅盖慢炖 1.5 小时。炖肉的过程中,不能随便开盖,否则香味会跑掉,肉质也会变老。
等肉炖到 1 小时的时候,很多上海人会加入 “配菜”,最经典的是百叶结和鹌鹑蛋。百叶结要选上海本地的薄百叶,切成条,打结成小块,用热水焯一下去豆腥味;鹌鹑蛋要提前煮好,剥壳后和肉一起炖。这样炖出来的百叶结,吸满了肉的汤汁,咸香中带着甜味,比肉还好吃;鹌鹑蛋则裹着红亮的酱汁,一口一个,特别入味。
最后一步是 “收汁”。等肉炖到软烂(用筷子能轻松戳透),打开锅盖,转大火收汁,边收边用勺子把汤汁浇在肉上,让每块肉都充分吸收汤汁的味道。收汁不能收得太干,要留少许汤汁,用来拌米饭最好。
我小时候,每次妈妈做红烧肉,我都会在厨房门口等。看着妈妈熟练地炒糖色、炖肉,闻着越来越浓的香味,口水都快流出来了。等红烧肉端上桌,我会先夹一块百叶结,吸满汤汁的百叶结特别好吃;再夹一块肉,肥的部分入口即化,瘦的部分也不柴,甜咸适中,配着白米饭,我能吃两碗。妈妈总是笑着说:“慢点吃,没人跟你抢,不够再做。”
现在妈妈年纪大了,很少做红烧肉了,但我还是会经常想起那碗红烧肉的味道。有时候自己试着做,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 后来才明白,少的是妈妈的手艺,是童年的记忆,是那份藏在浓油赤酱里的家常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