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凌晨,罗永浩发文表示,接下来一段时间,将抽空把市面在售的大部分预制菜都详细测试一遍。宣布测评预制菜后,有网友提出让他上链接推荐一些放心的预制菜。对此,罗永浩转发回应:“不会,为了避嫌,预制菜我只做评测,不做直播带货。”
仅测评不考虑转型做预制菜
IP属地变化引发“避险跑路”猜想
罗永浩在微博发文称,将和团队一起,对市面在售的预制菜进行测评,他表示:“自己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为什么电商网站上能买到的预制菜,绝大多数都不是国民信任的食品品牌巨头做的呢?大概扫了一眼,好像只看到一个双汇是全国知名品牌。有人知道原因吗?既然这几年预制菜市场一直增长迅猛,食品巨头们为什么普遍不做呢?”有网友评论称:“气氛都烘托到这了,要不转型做预制菜吧?”罗永浩回复称:“不会!”
另外,此前有网友发现,罗永浩微博IP属地曾显示为“中国香港”,之后又显示为“日本”,从而引发“避险跑路”猜想。对此,9月22日,罗永浩发文称,自己已经回到上海,表示“我爱上海”,并在文中回应“跑路”传闻,称此次为正常出差。
罗永浩还晒出餐厅用餐照片,并再谈预制菜:“在外面吃了好几天汉堡比萨和超市预制菜,落地上海后,直奔我喜欢的湖南菜,同样是连锁、同样开在商场,却全是现炒,食材也很新鲜,一桌人吃了七个热菜,撑到集体揉肚子、翻白眼,满满的人间烟火气带来的幸福感……最后竟然才三百七十多块。很多用预制菜的餐厅老板说,连锁店为了统一口味,必须用预制菜,嗯,如果你们做不到,那就让别人来吧。”
透露自己5年前已还完应还债务
9月22日,针对网友质疑的罗永浩债务问题,罗永浩本人转发微博回应:“如果只还法律强制我个人还的那部分债务,五年前我就还完了。后面我主动还的,都是法律上我不用还的公司债务。”值得注意的是,近日,锤子科技(成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锤子科技”)因“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新增2条失信被执行人信息(老赖),执行标的总额2142.86万元。两条均涉及与苏州紫辉盛网创业投资企业(有限合伙)的借款合同纠纷案件,被执行人的履行情况为全部未履行。
罗永浩曾发文称,“真还传”一共还了8.24亿,远远超出之前对外公布过的“欠债6个多亿”。已经还债的8.24亿包括:2020年4月开始做直播电商公司,税后以真金白银的现金还债的5.48亿、2018年把手机团队和知识产权转让给字节跳动获得的1.8亿;以及锤子科技的债务善后团队从2018年至2019年年底以各种方式变卖锤子科技的剩余资产用于还债的近3000万。
罗永浩还表示,接下来会和团队“火力全开、兴风作浪”,用一切合法合规合乎商业伦理的方式“大肆炒作”,开足马力以各种方式做大做强现金收入。
国务院食安办等推广明示预制菜
什么是预制菜?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从菜肴属性看,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此外,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则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9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国务院食安办等部门积极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和餐饮环节使用明示》,针对近期社会广泛关注的预制菜相关话题,国务院食安办高度重视,已组织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认真研究,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更好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预制菜相关企业超7.4万家。其中,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9500余家。从企业注册数量趋势来看,2020年以前预制菜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逐年增长,在2021至2022年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有所降低,但自2023年起逐渐开始回升,并于2024年达到企业注册数量顶峰。从区域分布来看,山东、河南、江苏等省份预制菜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三个省市数量总和超过2.4万家,占企业总数的35.5%。
关于预制菜的争论应在“交锋中抵达共识”
人民日报9月14日发文,连日来,预制菜话题“搅动”舆论场。此事引发全民关注,不仅在于它关乎日常餐饮,还关乎消费者的知情权;不仅关乎某家企业,还关乎行业健康发展。在纷扰一时的热议中,与其站队,不如站“对”:在“争锋”中凝聚共识,在热议中寻找治理良策。如何更清晰界定预制菜标准?如何减少信息不对称?如何在便捷服务的同时确保餐饮品质?预制菜讨论中的3个如何,值得思考。
关于预制菜,信息需要更加透明,让消费者主动选择。预制菜的真正挑战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如何建立起消费者的信任纽带。餐饮业发展,终究要服务于人。餐饮业发展,既要追求高效便捷,更要满足公众吃得安心、吃得明白的刚需。这场讨论,要走向理性和建设性:以治理优化预制菜发展环境,推动企业行为规范与消费者的知情选择。赢取公众信赖,行业发展才能有美好未来。
消费日报表示,不可否认,过去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卫生指标上,例如是否含有害物质、细菌是否超标、添加剂是否合规等,而如今这种安全诉求已超越基础门槛,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当下的消费者不仅关心食品是否“无毒”,更关心它是否真实、透明、可持续。预制菜的争议也在于此,即使所有指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但如果消费者对其原料来源、加工过程、营养价值存疑,它仍然无法获得“安全”的认证。这种认知转变标志着食品安全进入“2.0时代”,从“卫生安全”向“心理安全”跨越。
前不久启动的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将主题定为“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将“尚德”置于“守法”之前,可谓深意存焉。法律是安全的底线,而道德则是更高的追求。在食品领域,法律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和规范,但再完善的法律也存在滞后性和覆盖盲区。这时候就需要企业的道德自律作为补充,而预制菜行业正是典型代表。目前相关标准尚不完善,给了企业巨大的自主操作空间。如何使用添加剂、如何标注保质期、如何描述营养成分,这些领域既考验企业的法律意识,更检验企业的道德底线。有道德意识的企业会选择尽可能减少添加、透明标注、如实描述,即使这样做会增加成本;而缺乏道德约束的企业则可能在法律空白地带游走,玩弄技术性概念,损害消费者权益。
而“共享食安”理念的提出,意味着需要构建政府、企业、消费者、媒体多方参与的共治格局。在这场预制菜争论中,我们看到了这种共治格局的雏形:媒体曝光引发公众关注,消费者“用脚投票”形成市场压力,企业之间通过争论明确行业标准,监管部门随后跟进制定规范。这种多元互动正是食品安全现代治理体系的体现,也是在“共享食安”前落实“食安共治”的具体体现。
期待所有食品企业能够真正领会“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的深意,以道德之心做食品,以敬畏之心守法律,以开放之心共建安全环境。而作为消费者,也需要转变角色,从被动的安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安全参与者,学习食品安全知识、理性看待食品技术发展、用科学态度而非单纯情绪判断争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于预制菜,你怎么看?(伍世豪)
综合自 | 界面新闻、封面新闻、上观新闻、中国网、荆楚网、中国食品安全报、九派新闻、人民日报、南京广播电视台、消费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