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您发现没有,如今去餐厅吃饭,咱们消费者是越来越“挑剔’”了——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要吃得“明白”。后厨干不干净?菜是不是新鲜现炒的?锅气足不足?……这些问题,成了很多人下单前的“灵魂拷问”。
也正因为这样,“现炒“这两个字,正在成为餐饮行业最炙手可热的关键词。从街边小炒到连锁快餐,从正餐酒楼到高铁站里的便民餐厅,甚至你吃的一碗面、一顿火锅,都开始强调“现场炒制”、“明档制作”。但您有没有想过:
到底什么才算是真正的现炒?
它为什么能一下子火遍大江南北?
背后又是怎样的运营模式在支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现炒的爆火之路。
01■
何为现炒?
何为现炒?众所周知,现炒是指食材在锅中经快速翻炒至成熟的烹饪方式,其以食用油为主要导热体,将小型原料用中旺火在较短时间内加热成熟并调味成菜。
也正因如此,现炒常被定义为厨师在厨房内,现场完成食材切割、搭配与烹饪的全过程,其特点十分鲜明。
1、从技术层面来看,现炒的核心在于“锅气” 的产生。
所谓锅气,是指食物在高温快炒过程中,因瞬间高温与快速翻炒的作用,发生焦糖化反应及美拉德反应,进而形成的独特香气与口感。
这种反应的实现,对厨师的火候控制能力与快速翻炒技巧要求极高,这也是现炒与其他烹饪方式最关键的区别。
2、从烹饪方式分类来看,现炒可细分为生炒、熟炒、滑炒、清炒、干炒、抓炒、软炒、爆炒等 8 种技法,但无论哪种技法,均强调 “现炒现做” 的及时性与现场性。
基于这些特性,现炒模式具备多方面显著优势。
在食材选择上,现炒对食材新鲜度要求极高,通常选用新鲜食材,且多为当天采购,以此确保菜品品质;
在制作过程上,“透明可见” 是现炒的一大亮点,如今不少餐厅设有明档厨房,消费者可直观看到厨师切配、颠勺、烹饪的全过程;
在风味呈现上,现炒菜品能最大程度保留食材本味,同时因锅气加持,会产生独特的焦香风味。
不过,现炒模式也存在一定局限,由于需现场制作,从顾客下单到菜品上桌会有一定等餐时间,尤其在就餐高峰时段,等餐时间可能更长。
当前,现炒已成为餐饮行业中一种独特的经营模式,其核心优势可概括为四点:
一是及时性,现炒强调“现点现炒”,顾客下单后厨师才开始烹饪,而非使用预制菜或提前做好的成品;
二是可视性,如前文所述,多数现炒门店采用开放式厨房,厨师的切配、调味、翻炒等操作全程透明,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三是互动性,现炒过程中,顾客可欣赏厨师的烹饪技艺表演,厨师也能根据顾客的口味偏好进行调整,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四是灵活性,现炒模式支持根据顾客的具体需求调整菜品口味与配料,例如增减辣度、更换配料等,充分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
也正是基于现炒模式的这些特性,消费者在外出就餐时,逐渐形成了一套判定菜品是否为现炒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看厨房形式:观察餐厅是否设有明档厨房,能否清晰看到厨师的翻炒操作,若能直观看到烹饪过程,现炒的概率更高;
看上菜速度:若点的是单份菜品,尤其是工序复杂的菜肴,若上菜速度过快,大概率使用了预制菜;
看菜品温度:现炒菜品刚出锅时必然热气腾腾,甚至会有“烫口” 的感觉,若菜品仅为温乎状态,甚至带有凉意,则基本可判断非现炒;
看口味调整能力:下单时提出个性化需求,如“少盐”“不加香菜” 等,若餐厅表示无法调整,或菜品上桌后需求未被满足,则很可能使用了预制菜。
02■
现炒模式演进史
在餐饮行业的发展脉络中,现炒模式凭借“新鲜现做”的核心优势,始终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从早期依赖厨师经验的封闭操作,到如今AI赋能的智能化生产,现炒模式不断迭代升级,同时也衍生出丰富的形态与分类。
1、纵观其发展历程,现炒模式的演变可清晰划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紧扣行业对“效率、透明、标准化”持续提升的需求:
第一阶段为早期传统现炒阶段,核心特征是“厨师主导 + 封闭厨房”—— 餐厅以厨师为核心,厨房完全封闭,顾客无法看到烹饪过程,厨师仅凭经验与火候把控能力,决定菜品的口感与品质,规模化复制难度极大;
第二阶段是明档现炒阶段(2010-2015 年),“透明化”成为核心突破点。众多餐厅将封闭厨房改造为明档,让顾客直观看到从食材处理、调味到入锅爆炒的全流程,通过可视化烹饪建立消费信任。
第三阶段为自选快炒阶段(2015-2018 年)以江西快餐品牌“小米当家”为代表。该品牌以“明档现炒 + 自选称重”模式进驻深圳,首店即赢得市场认可——厨房保持明档属性,炒好的菜品按类摆放,顾客按需挑选并称重结账,在保证新鲜的同时也提升了消费自主性。
在此基础上,第四阶段标准现炒(2018-2022年)进一步推动“厨师与菜品标准化”,加速了连锁化进程。费大厨要求厨师仅专注 3-4 道核心菜品,确保口味稳定;超意兴则将现炒拆解为 12 道工序,连下料时间都精准到秒,彻底摆脱对 “全能厨师” 的依赖;
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成熟,现炒模式迈入第五阶段——智能现炒(2022年至今)。深圳饭戒引入智能现炒机器人,1:1 复刻大厨的火候与调味;真功夫、大米先生等品牌也在门店布局炒菜机器人,通过 “一人管 4 台设备” 实现产能翻倍,同时保障口味标准化;
最新演进至第六阶段,即多元现炒阶段(2024年至今),现炒模式突破传统正餐与快餐的边界,向火锅、面食、小龙虾、盖浇饭等多品类延伸,逐渐形成覆盖多消费场景的现炒生态系统。
2、随着形态不断丰富,现炒模式也可从多个维度进行清晰分类。
按烹饪设备不同,可分为传统铁锅现炒、铁板现炒、智能机器人现炒与组合式现炒:
传统铁锅现炒依赖锅灶与厨师经验;
铁板现炒能精准控温,利于食材表面锁鲜;
智能机器人现炒通过AI复刻厨艺,实现高标准稳定性;
组合式现炒则整合多类设备优势,如电磁锅与自动投料系统结合,平衡效率与风味。
按顾客参与度不同,可分为封闭式现炒、半开放式现炒、全开放式现炒与自助现炒:
封闭式现炒即传统封闭厨房,顾客看不到烹饪过程;
半开放式现炒采用明档设计,但仅开放部分烹饪环节;
全开放式现炒为开放式厨房,烹饪全流程向食客敞开;
自助现炒则允许顾客自主选择食材,甚至参与部分现炒环节。
按出餐速度不同,可分为快速现炒、标准现炒与慢炒。
快速现炒通过食材预处理 + 固定流程,实现 5-10 分钟出餐,适配快餐场景;
标准现炒遵循传统流程,出餐时间 15-25 分钟,常见于正餐;
慢炒则注重食材风味深度释放,采用小火慢炒,出餐时间 30 分钟以上,多见于高端餐厅,强调 “慢工出细活”。
按供应链模式不同,可分为门店全现炒、中央厨房 + 门店现炒、预制 + 现炒结合 :
门店全现炒指所有烹饪环节均在门店完成,新鲜度最高;
中央厨房 + 门店现炒模式中,中央厨房负责食材切配、腌制、调味,门店仅需完成最终炒制;
预制 + 现炒结合则是部分食材用预制处理,关键环节保留现炒,平衡品质与效率。
按烹饪形式不同,可分为生炒、熟炒、滑炒、清炒、干炒、软炒、抓炒。
生炒主料为生料、不挂糊,用旺火快炒至熟;
熟炒主料为经焯水、蒸煮的熟料,炒制后更入味;
滑炒主料需先上浆滑油,再与配料同炒,口感嫩滑;
清炒仅用主料,无多余配料,突出食材本味;
干炒通过旺火翻炒减少水分,让调料充分附着;
软炒以蛋液、奶油等软质食材为主,小火慢炒至软嫩;
抓炒主料挂糊油炸后,用调料快速裹匀,外酥里嫩。
从传统人工到智能多元,现炒模式的每一次演进,都是餐饮行业对“新鲜、效率、体验” 的深度探索。
如今,随着品类边界的突破与技术的持续赋能,现炒模式正朝着更标准化、场景化的方向发展,成为推动餐饮行业创新的重要力量。
03■
现炒模式
不同品类的应用
“现炒”正从一个传统的烹饪方式,演变为餐饮行业最具竞争力的商业模式之一。它精准击中了现代消费者对“新鲜、健康、锅气、体验”的核心诉求,在不同品类和场景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1、快餐领域是现炒模式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赛道。
以乡村基、大米先生、超意兴为代表的头部品牌,通过现炒模式建立了深厚的护城河。
这类快餐品牌的共性十分鲜明:
首先,将现炒模式与高性价比结合,主打“20 元以内一荤一素一汤” 的亲民套餐,且坚持 “菜现切、肉现炒、汤现熬”。
其次,部探索出“中央厨房 + 门店现炒” 的折中模式 —— 中央厨房完成食材预处理,门店仅负责最终炒制。
2、在正餐领域,湘菜和江西小炒将现炒模式的应用推向了新的高度。
湘菜领域,费大厨辣椒炒肉、农耕记等品牌以“现切现炒、锅气十足” 为核心出圈。典型特征包括:
其一大单品聚焦如费大厨以“辣椒炒肉”为核心,将单品打造成品牌符号,精简SKU至20-30道,降低连锁化过程中的标准化难度。
其二锅气强化如通过180℃以上高温猛火快炒,激发食材的焦糖化与美拉德反应,形成独特的香气与酥脆口感、。
其三明档互动。顾客可直接观察厨师操作,增强对“新鲜”“现制”的信任感。
此外,江西小炒则凭借独特的“自选现炒” 模式,在近年迅速出圈。多数江西小炒门店会设置核心冰柜,陈列当天采购的新鲜食材,顾客可根据喜好自主挑选食材后交由厨师现场炒制,既保证食材新鲜度,又强化消费参与感。目前全国门店数量已突破 6000 家,成为继沙县小吃、兰州拉面之后,又一崛起的地方特色餐饮顶流。
3、现炒模式的魅力还在于其可移植性,火锅、面食等品类纷纷引入“现炒”概念,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火锅现炒:以“现炒底料” 打破传统预制底料模式。品牌会在顾客面前现场炒制火锅底料,辣椒、花椒、香料等食材在高温下释放浓郁香气,锅气十足。
面食现炒:顾客点单后,厨师可根据口味需求,现场炒制鸡肉、鸡蛋、蔬菜等浇头,再与煮好的面条混合,如现炒浇头拌面、爆炒猪肝面等,成为面食品类品质化的重要方向。
龙虾现炒:以“鲜活龙虾 + 现制现炒” 为核心,强调食材新鲜度与制作过程可视化。
鸡肉现炒:以虎牙炒鸡为例,在明档厨房进行鸡肉现切、调料现炒,全过程可视化,凭借“新鲜”和“透明”的卖点,已快速扩张至300余家门店。
4、现炒模式也开始渗透进特殊消费场景,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其中“高铁场景” 与 “社区场景” 最为典型。如在江西、福建等省份的高铁站内,已出现主打地方特色的现炒餐厅。
所有菜品即点即炒,单价亲民(10-30元),提供堂食、打包及送餐上车服务,完美解决了旅客对“快捷”和“热乎饭”的双重需求,成为高铁餐饮服务的一大亮点。
而社区现炒以“新鲜、家常、可靠” 为核心,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现炒菜品。以上海的 “西乡小厨” 为例,品牌主打现炒现蒸,推出炒青菜、红烧肉、蒸蛋等家常菜品,价格亲民,同时通过 “明档厨房 + 当天食材采购” 的模式,强化 “社区食堂” 般的信任感,积累了大量忠实顾客。
现炒模式的遍地开花,本质是餐饮行业在效率与体验之间寻找新平衡点的结果。它不仅是烹饪方式的回归,更是品牌构建信任、提升价值、实现差异化竞争的核心策略。
04■
现炒模式下的运营重构
现炒模式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品类的选择,更源于后端运营体系的全面重构。其中,菜单设计作为连接顾客与后厨的首个环节,率先呈现出“精简与聚焦”的鲜明特征。
1、菜单设计上,现炒模式下的餐饮品牌更倾向于“大单品 + 精简菜单” 策略,菜品聚焦现炒核心品类。
传统菜馆常采用“大而全” 的菜单逻辑,单份菜单可能包含数十甚至上百道菜品;但头部连锁品牌切入现炒赛道后,普遍会对菜单进行精简。
例如超意兴靠一道把子肉套餐“打天下”,其 SKU(库存保有单位)比普通快餐品牌的套餐少 60%;兰湘子也将菜单精简至 20-26 道菜品。
这种精简的本质,是将菜品结构聚焦于“高毛利、易现炒、受众广” 的品类,典型的现炒菜单通常包含四类菜品:
核心现炒菜品:以品牌招牌为核心,如辣椒炒肉、小炒黄牛肉等,是品牌的“流量担当”;
快炒时蔬类:烹饪时间短、出餐速度快的时令蔬菜小炒,通常占菜单的 20%-30%,平衡客单价与出餐效率;
预制 + 现炒结合类:以肉类菜品为主,通过中央厨房预处理与门店现炒结合,兼顾品质与效率,占比约 20%;
非现炒辅助类:包含汤品、凉菜、甜品等,多采用预制或外购方式,仅占菜单的 10% 左右,起到补充品类的作用。同时,这类菜单会根据季节变化,融入当季新鲜食材,保持菜品的新鲜感与应季性。
在这一背景下,众多现炒品牌为快速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顾客认知度与复购率,进而抢占市场份额,纷纷启动“大单品战略”—— 从全品类中筛选受众广、销量高、易标准化的单品,进行深度打磨并打造成核心产品。
如大厨辣椒炒肉是典型代表,其将经营重心完全放在“辣椒炒肉”这一核心产品上,通过标准化工艺确保每份菜品的口味一致性;创始人费良慧明确提出“每位厨师只学3-4道菜”,既缩短了厨师培训周期(从传统的6个月缩短至1个月),也避免了“核心厨师流失导致菜品质量波动”的风险。
2、采购方面,现炒模式对食材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也显著提升。
支撑这一“大单品+精简菜单”策略的,是供应链体系的全面升级。现炒模式对食材新鲜度与稳定性的极致追求,倒逼品牌在采购与配送环节进行深度革新为确保食材新鲜度与品质,多数品牌会在采购环节下足功夫,主要形成三类采购模式:
第一类是“原产地直采 + 集中配送” 模式。
以现炒品牌兰湘子为例,其核心食材如腊肉、香干、辣椒等,均从湖南原产地直采,通过全国集中采购统一把控品质,再在各城市设置本地分采点采购非核心食材,实现“核心食材产地直供、非核心食材本地配送”,既保障新鲜又降低跨区域运输损耗;
第二类是“自建供应链 + 定点采购” 模式。
典型如老乡鸡与红功夫。老乡鸡自建养殖基地,自主养殖 10 万只鸡,从源头掌控鸡肉食材品质;红功夫则通过定点合作方式采购凝香土花鸡,食材自给率超过 80%,减少中间环节对食材新鲜度的影响;
第三类是“中央厨房 + 卫星厨房” 模式,用于平衡现炒对新鲜食材的需求与供应链管理复杂度。
该模式下,中央厨房负责食材集中采购、清洗、切割、腌制等预处理环节,再将半成品冷链配送到各门店的“卫星厨房”,门店仅需完成最终现炒环节。
例如京东七鲜小厨便采用“中央厨房 + 直营店” 模式,肉类与净菜由中央工厂统一洗切、检测、包装后,通过冷链直送到门店,既提升供应链效率,又保障现炒食材的新鲜与标准化。
3、出餐方面,通过技术赋能和流程再造,提升后厨的标准化和效率。
确保食材新鲜度的同时,如何解决现炒模式固有的“效率”难题,成为品牌规模化扩张的关键。通过技术赋能和流程再造,头部品牌成功实现了后厨的标准化与高效出餐。
第一、智能化设备应用。许多品牌引入智能炒菜机,减少了传统厨师的依赖,一名操作员可管理3-4台设备,大幅提升了人效
第二、分阶段烹饪。如中央厨房负责食材的切配、腌制等预处理,门店则专注于最后的“炒制”环节。
第三、流程精细化拆解。品牌如兰湘子将后厨作业拆分为143个动作节点,每道菜的配料配比精确到克,炒锅使用周期精准到秒。
第四、对厨师技能进行了标准化培训,并优化了厨师的分工。如费大厨每位厨师只学 3-4 道菜;兰湘子采用厨师菜品承包制,每个厨师全权负责 4-6 个菜。
4、在布局形态上,核心是打破传统封闭式厨房的物理隔墙,采用开放式或半开放式布局,将烹饪核心环节置于顾客视线范围内,以此强化“现炒” 的可信度与体验感。
流程的优化最终需要落在物理空间上。为适配现炒模式并最大化其体验价值,餐饮品牌在门店布局与动线设计上也形成了全新的范式。
例如费大厨辣椒炒肉的门店,通过透明橱窗展示切肉、炒肉的全过程,让顾客直观看到食材处理与火候把控;
虎丫炒鸡则在每家门店入口设置明档厨房,从鸡肉切块、调料调配到下锅翻炒,顾客可全程见证炒鸡的制作;
江西小炒馆更是将“可视化” 贯穿消费全流程 —— 顾客在门口冰柜挑选新鲜食材后,可直接在明档前观看厨师炒制,形成 “挑选 - 观看 - 享用” 的体验闭环,进一步加深对 “现炒现做” 的认知。
为适配现炒的高效操作需求,门店还需针对性优化“取 - 洗 - 切 - 炒 - 出” 的动线设计,确保各环节衔接流畅、减少无效搬运。
食材预处理区需靠近冷藏库或食材储存区,方便工作人员快速取用新鲜食材;
切配区需与炒灶相邻,避免切好的食材长距离转运,降低损耗与时间成本;
成品区则需紧贴传菜口,确保现炒好的菜品能第一时间送达顾客餐桌,最大程度保留“锅气” 与温度。
这种动线设计的本质,是通过空间规划缩短操作路径,在保证现炒品质的同时提升出餐效率。
此外,厨房区域的功能划分需清晰明确,通常分为食材预处理区、烹饪现炒区与出品区,且预处理区与烹饪现炒区需物理分隔,避免食材交叉污染,同时符合餐饮卫生规范。
05■
现炒的困境:
成本与效率
在明确了现炒模式对供应链管理、空间布局的系统性重塑后,其核心竞争力更聚焦于对消费体验的升级,但与此同时,这一模式在实际运营中也面临着多重现实困境,而困境背后又暗藏着品牌破局的发展机遇,形成“价值 - 挑战 - 机遇” 的完整发展逻辑。
1、从消费价值来看,现炒模式的核心优势集中在两点:
一方面,其“现点现炒” 的特性与锅气的加持,能提供比预制菜更鲜活的口感与更浓郁的风味,让消费者获得 “新鲜 + 美味” 的双重体验;
另一方面,通过明档厨房、可视化烹饪的设计,消费者可直观看到食材处理与炒制全过程,有效增强对食品安全与品质的信任感。
在此基础上,现炒模式还能与“新鲜、健康、高品质” 的正面形象深度绑定,助力品牌塑造更具温度的品牌认知,进一步拉近与消费者的情感距离。
2、现炒模式的运营挑战同样突出,主要体现在三大维度:
其一,人工成本高企。现炒对厨师依赖度高,单店需配置更多厨房人员,以某家现炒门店为例,基础配置需 4 名以上厨师,若按普通厨师月薪 1 万元计算,仅厨师人力开支每月就达 4 万元;若主打快餐小炒,为匹配出餐效率,厨师数量需增至 7-8 名,人力成本还将进一步攀升,这尚未包含因食材新鲜度要求而采用空运、冷链等运输方式增加的原料成本。
其二,扩张速度受限。受“重人工、重管理” 特性影响,现炒品牌一方面需大量招聘并系统培训厨师,才能确保各门店口味统一,而厨师培养周期长、流动性大,成为扩张瓶颈;另一方面,现炒模式更适合直营管理,前期投入大、标准化难度高,即便尝试 “直营 + 加盟” 的混合经营模式,也需解决品控与管理标准化问题,导致扩张速度远低于预制菜品牌。
其三,出餐效率与翻台率矛盾。现炒遵循“现点现做” 流程,从接单、备菜到烹饪出餐,单道菜品耗时通常在 5-8 分钟,难以完全匹配快餐 “快出” 的核心需求;同时,可视化烹饪虽增强了互动性,却也延长了顾客等待与停留时间,进一步制约翻台率提升。
3、尽管挑战显著,但现炒模式仍为餐饮品牌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在预制菜普及的市场环境中,现炒模式凭借“新鲜体验” 与 “可视化信任”,为品牌打造了差异化竞争壁垒,通过独特的产品风味与消费体验,能有效吸引对品质有要求的客群;
另一方面,现炒对供应链效率、运营标准化的高要求,也倒逼企业在食材采购、流程管理、人员培训等环节进行优化升级,推动品牌从“粗放经营” 向 “精细化运营” 转型,提升长期竞争力。
当前,现炒已不再是单一的烹饪方式,更演变为一种贯穿“产品、体验、品牌” 的经营理念与价值主张 —— 通过强调现场感、互动性与真实性,既满足了消费者对餐饮 “烟火气” 的情感需求,也推动了餐饮产业链从食材采购到门店运营的全链路升级,激发餐企创新活力。
小结:
说到这儿,相信您对‘现炒’这两个字,已经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理解。
它早已不再只是厨房里的一把火、一口锅,而是一场关乎体验、效率和信任的餐饮革命。从明档里腾起的锅气,到供应链上的精益求精;从菜单上的精准聚焦,到应对成本与效率挑战的不断突破——现炒模式正在重新定义“好吃”的标准,也重塑着餐饮竞争的格局。
当然,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高企的成本、对厨师的依赖、扩张的瓶颈,都是实实在在的挑战。但正因为有这些挑战,才让那些能做好现炒的品牌,拥有了更深的护城河和更独特的竞争力。
在预制菜席卷而来的时代,现炒代表了一种不肯妥协的温度与锅气,它满足了我们对‘新鲜’和‘真实’最本能的渴望。
-END-
作者 | 小贝
出品 | 餐饮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