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争议判例评议结果公布:四起关键判罚获专业解读
近日,中国足协通过视频会议形式召开裁判评议会议。除常规评议组成员外,会议还特别邀请中足联代表、足协纪检人员以及两名来自社会和媒体的足球监督员参与旁听。会议采用集体讨论与个人发言相结合的方式,对四起引发争议的判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最终形成统一结论。
判例一:中乙联赛疑似禁区犯规争议
在广东铭途对阵湖北青年星的比赛中,第89分钟出现关键争议:湖北队10号球员在禁区边缘防守广东队46号时,主裁判未判罚犯规,VAR也未介入。广东俱乐部申诉认为应判罚点球。
评议组通过多角度视频分析后认定:
1. 双方身体接触明确发生在禁区外,不存在点球可能;
2. 湖北球员的防守动作属于合理对抗,未达到犯规标准。
最终支持裁判组不判罚的决定,并确认VAR不介入符合规程。
判例二:中乙联赛越位进球争议
无锡吴钩对阵广西恒宸的比赛中,第18分钟无锡队进球引发争议。广西俱乐部申诉称传球时接球队员处于越位位置。
评议组调取视频后发现:
- 关键传球瞬间存在视线遮挡
- 现有画面无法确认越位事实
因此维持助理裁判的现场判断,认定进球有效。
判例三:中超疑似手球漏判
上海申花与山东泰山的比赛中,第7分钟山东队传中球疑似击中申花球员手臂,裁判未作判罚。
经与国际足联专家会商后认定:
1. 申花球员确实有主动扩大防守面积的动作
2. 但视频无法确认触球部位是否属于规则定义的手球区域
同时特别说明:裁判佩戴耳机的动作属于常规VAR沟通程序,不代表已启动介入。
判例四:中甲联赛暴力行为争议
广东广州豹与石家庄功夫的比赛中,石家庄球员申诉对方7号用头部恶意撞击应被红牌罚下。
评议组结合国际足联标准认定:
- 广州豹7号在死球状态下头部撞击对手,确属暴力行为,应直接红牌
- 裁判漏判红牌属明显失误
- 同时指出被撞球员可能存在挑衅行为,至少应给予黄牌警告
中国足协强调,将持续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对重要争议判例开展专业评议,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结果。对于确认的错漏判,将依规对相关裁判员进行内部处理。通过这种透明化运作,既保障俱乐部申诉权益,也有助于统一联赛执法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