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迎宾馆的后厨里,王素明师傅手中的菜刀在豆腐上翻飞,片刻间细嫩的内酯豆腐便化作万千银丝;瘦西湖畔的冶春茶社,砂锅慢炖的鱼头正咕嘟作响,奶白汤汁氤氲着蟹油香气。这两道淮扬名菜,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的理念刻进每一寸肌理,成为江南饮食文化的味觉图腾。
文思豆腐的精髓,在于毫厘之间的刀工艺术。作为非遗技艺的传承者,王师傅展示着 “斜抹成阶、滑切为丝” 的绝技:先将豆腐削去老皮,以 15° 角斜刀切成 0.1 毫米厚的薄片,再竖切 188 刀、横切 88 刀,最终形成直径仅 0.2 毫米的细丝。“切豆腐时刀要蘸冰水防粘,手腕发力需均匀如呼吸,稍有不慎便会碎成泥”。切好的豆腐丝入水轻搅便散开如云雾,与火腿丝、鸡丝、笋丝一同入高汤烩煮。这道源于清代文思和尚的素食,如今在王师傅手中更添巧思:用冬瓜雕成莲花碗盛汤,豆腐丝浮于汤面恰似 “莲蕊吐丝”。入口时豆腐丝几乎不需咀嚼便化在舌尖,高汤的鲜醇与食材的清香交织,印证了淮扬菜 “清鲜为本” 的真谛。
拆烩鱼头则彰显着 “化整为零” 的烹饪智慧。冶春茶社的招牌菜选用 10 斤重的鳙鱼头,先入沸水焯去血沫,再用猪油煎至微黄,加开水、火腿、笋块大火烧开,转文火慢炖 2 小时。最关键的是 “拆骨” 工序:厨师戴棉手套趁热将鱼肉从骨缝中剥离,确保每块肉都带皮连筋,“鳃边肉最嫩要单独取出,鱼脑需完整保留”。炖好的鱼头肉重新入锅,加蟹油、胡椒粉烩制,上桌时汤色奶白如乳,鱼肉肥嫩不碎。老食客都懂 “先喝汤后吃肉” 的规矩,第一口汤要品火腿的咸香与鱼头的醇厚,再用鱼肉蘸醋解腻,最后拌一碗阳春面吸尽汤汁,这是扬州人刻在骨子里的食俗。
淮扬菜的精细藏在传承与创新中。王师傅将文思豆腐与分子料理结合,用琼脂制成透明 “豆腐球” 包裹丝缕;冶春茶社则推出迷你版拆烩鱼头,适配现代食客的食量。在扬州早茶桌上,一壶绿杨春茶配文思豆腐羹,一笼蟹黄汤包搭拆烩鱼头面,这种精致与醇厚的平衡,恰如江南水乡的温润风骨,在刀工与火候间,诉说着淮扬菜跨越千年的味觉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