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面儿”的北京菜:一碗炸酱面,吃出八百年规矩
创始人
2025-09-28 17:23:30
0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风味,每一地方菜系都有其独特的气质。

北京菜,不像川菜那般泼辣奔放,不似粤菜那样精致淡雅,也不如淮扬菜温婉细腻,自有一股深植于骨子里的“要面儿”。

这种特质,从一碗北京人离不开的炸酱面就能看出一二。

01

面儿,是骨子里的规矩

北京炸酱面的渊源,可能要从努尔哈赤时期说起。当时因军中长期缺盐,努尔哈赤每到一地就征集豆酱作为军需补给。大酱易保存、携带方便,逐渐成了行军中的重要物资,也因此留下了“兵马未动,大酱先行”的说法。

清朝入关后,食酱习俗也被带进了紫禁城。以至于清宫御膳每餐都离不开生菜蘸酱,到了晚清,酱料制作更是精细到“顺时而食”,衍生出按四季更替的“宫廷四大酱”:春日“炒黄瓜酱”,伏天“炒豌豆酱”,立秋“炒胡萝卜酱”,入冬天则是更为讲究的“炒榛子酱”。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就专门讲了造酱的技艺)

在宫廷饮食文化的影响下,北京民间也逐渐推演出独具京味的炸酱面。融合鲁菜技法和蒙、满等少数民族风味,既承袭御膳的考究,也有市井的鲜活,成为兼容并蓄的地道京味代表。

其背后所承载的,正是北京人最看重的“要面儿”:哪怕是家常便饭,也不能将就。

(方砖厂69号炸酱面)

当下北京最火的方砖厂69号炸酱面,就是因“讲究”出圈。

国家高级烹饪大师屈浩曾这样解读其炸酱工艺:先热锅温油煸大料10分钟至焦香,再下1厘米见方的黑猪五花肉丁炸至脱水,最后倒入六两黄酱慢熬90分钟,火候足时它自美。

制面8道工序,揉、醒、擀、切一丝不苟。煮面严格控制在4分半钟,就连拌面都有“润面—拌酱—拌菜码”三部曲。盛菜的餐具也暗藏匠心,“三层四季六福阁”,6—13种时令面码,黄豆、芹菜粒、青蒜苗、黄瓜丝……整齐摆放其中。每个细节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二字。

也因此吸引了黄仁勋、谢霆锋、何超莲、胡彦斌、沈梦辰等名人相继打卡,获得米其林连续6年推荐。

(方砖厂69号的炸酱,要熬足90分钟)

正如文化学者崔岱远在《京味儿》中所说:讲规矩不在食材的贵重,而在制作的精细。像涮羊肉,小料儿不全,大厨师傅是不肯动手的;某些菜品配料不全,食客是绝不动筷子的。

这不只是排场和体面,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凡事得讲规矩、重体面,无论贫富贵贱,不管宴席家常,都得“把事儿当事儿”,哪怕一碗面,也要吃出体面。

要不然,在北京这地界儿上就戳不住。

(方砖厂69号炸酱面的“三层四季六福阁”餐具)

02

面儿,是锅灶边的规矩、饭桌上的规矩

在不少外地人眼里,北京家常菜粗糙、简陋,就是糊弄事儿。豆汁儿、炒肝儿、卤煮……简直就是“暗黑料理”。但真正走进北京菜的后厨就会发现,这些看似“随便”的吃食,每一道背后都有毫不含糊的技艺与传承。

老北京爆肚,把“较真”刻在骨子里。

牛肚与羊肚分“十三吃”:羊肚有散丹、肚领、肚板等9种,牛肚有肚仁、百叶等4种。最金贵的是肚仁,8头羊才出一盘,烫5秒就得捞,迟一秒则老,“柴得像皮鞋底”。

吃的顺序也绝不能乱,先尝肚仁儿嫩滑,再品散丹脆爽,接着是百叶利落,最后嚼葫芦坚韧。老北京人常说:“一口脆、两口鲜、三口回味一整天”。

(吃爆肚讲究“由嫩到韧”)

要说“民间体面”的代表,还得是豆汁儿。看着灰扑扑、闻着酸溜溜,实则是“微生物的发酵艺术”:绿豆泡发、磨浆、发酵,乳酸乳球菌和柠檬明串珠菌在缸里“打架”,酸中带香。

老北京喝豆汁儿必须配焦圈和辣咸菜丝,焦圈得炸得“焦黄酥透”,咸菜丝要“赛过头发丝”。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写:“喝豆汁儿得吸溜着喝,越烫越香,喝到满头大汗,那才叫舒坦!”若是用勺子舀着喝,或是配着包子馒头,老北京人会摇头:“不懂行,丢面儿。”

老北京人吃饭,餐桌上的规矩更是比菜多。

就说吃面,师傅问“锅儿挑还是过水儿”,这是老北京的“行话”。“锅儿挑”是刚出锅的热面,冬天吃着暖乎;“过水儿”是过凉水,夏天吃着爽口。你若答“随便”,师傅便知“您是外乡人”。

吃完饭不说“我吃完了”,而是说“我吃好了”。要添饭,不说“我还要饭”,而是“劳驾您,再给添点儿”。“要饭”是乞讨的说法,犯了忌讳,“劳驾”二字,既显礼貌,又给足彼此体面。

就连菜名也避俗就雅,凡是用鸡蛋做的菜,大多都改名换了姓,比如鸡蛋炒肉叫“木樨肉”、鸡蛋羹叫“熘黄菜”、鸡蛋汤叫“甩果儿汤,就连最家常的蛋炒饭,也得叫“木樨饭”。“木樨”是桂花的别称,因鸡蛋炒熟后像桂花般金黄,既形象又雅致,透着北京人“哪怕吃家常,也要有格调”的追求。

(方砖厂69号炸酱面的面码,很讲究规矩)

时令讲究更是刻在北京人的DNA里。就说炸酱面的面码,开春儿放小萝卜丝或是小萝卜的嫩缨儿,到了端午放新蒜,伏天的面码儿除了黄瓜丝还有焯过的鲜豌豆,立秋以后放刚下来的水萝卜丝,入冬以后最好吃的面码儿就是焯好的大白菜头切成丝……老辈人说:“天变了,吃食就得跟着变,这叫顺天应人。”

03

面儿,是八百年都城史养出的生活哲学

北京菜的“规矩”,本质上是对生活的郑重。

《清朝野史大观·满人吃肉大典》中就讲了这么一个有趣的“吃肉规矩”:早年间旗人“食肉之会”,甭管认不认识,懂规矩就能坐下来吃白煮肉,吃完抹嘴就走,不准道谢——这叫“享神馂余”。吃了神仙的剩饭,谢了,反倒显得不敬。你看,就连“吃白食”,北京人都要讲规矩。

《茶馆》里松二爷说:“我饿着也不能让鸟饿着。”这就是北京人极致的“要面儿”,哪怕落魄,也不失体面。

而这一切,离不开北京这座城市的底色。

北京作家刘一达说:老北京人的礼儿多是出了名的,原因之一在于北京曾是几朝古都,皇帝和官员们根深蒂固的规制思想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并且开花散叶,使得老百姓们耳濡目染,渐渐的把各种规制、原则,演绎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乃至思想中来。

说到底,北京菜的“要面儿”,是“富礼数,穷讲究”。有钱人家办宴席,用繁复的规矩、宏大的排场彰显体面:菜要凑“八大碗”“满汉全席”,碗碟要配“青花白瓷”,上菜要按“先冷后热、先咸后甜”;普通人家吃小吃,用一丝不苟的细节守住体面:爆肚要烫5秒,豆汁儿要配焦圈,吃面要分“锅儿挑”和“过水儿”。高端与市井,排场与细节,看似不同,核心却一致:“不将就”。

就像地道的老北京人,吃得了国宴,也喝得下豆汁儿;上得了台面,也拉得下架子。表面随性,心里有谱,该讲究时,绝不含糊。

北京菜,从里到外都有一股向上蹿的心气儿。

北京菜,就是这么“要面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潍坊青州:医院开出“月饼方” ... 中秋节快到了,月饼是家家户户必备的中秋美食。现在的月饼可是越来越有创意了,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中医科的...
以烹饪科技破题 “一村一品”:... 岳梦云/文 “这不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酱油炒饭吗?竟被做成了玲珑可爱的‘玉米时蔬酱油炒饭团’!虽色泽不算...
中秋萌趣!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 金风送爽五花山层林尽染。中秋节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里一派热闹景象。饲养员根据动物的食性,为它们量身定...
原创 胃... 这几天天气忽冷忽热,加上前段时间假期饮食有点放纵,我这胃又开始隐隐闹脾气了。相信不少朋友也有同感,吃...
皖美秋日|寻味八公山 争霸在舌... 寻味八公山 争霸在舌尖!八公山区美食争霸赛燃爆舌尖盛宴 9月26日晚,淮南市八公山城市记忆广场上灯火...
中秋巧手做月饼,爱心入户送深情 (常魁星 刘彦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传统节日中秋节即将到来之际,为了弘扬宣传民族传统文化...
油爆蛏子做法简,家常海鲜超赞! 油爆蛏子是一道鲜香扑鼻、口感脆嫩的家常海鲜,在许多沿海地区的餐桌上都十分常见。它的做法并不复杂,核心...
金月映王府 唐风醉清香第二届汾... 唐风拂过千年王府,酒香萦绕汾州大地。9月27日下午,山西省汾阳市汾阳王府内古意盎然,以“金月映王府,...
主包今天扩列了吗?包的! “主包今天扩列了吗?” “包的包的。” “尊嘟假嘟?” “因为他善。” “6,我勒个烧缸!” 如果你...
杏林秋韵悦动安康:北京中医药大... 金秋送爽,杏叶翩跹。在这寓意收获与健康的季节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治未病科积极参与医院工会组织的...
扬州亲子餐厅真香地图!12家亲... 国庆长假即将来临 带娃出门吃饭的“世纪难题”又要上线 “娃坐不住、菜不合口”? 在扬州这座慢城 藏...
2025吕梁市首届劳务品牌成果... 加强劳务品牌建设 塑造劳务品牌 热爱劳务品牌 高质量的劳务品牌必将助力农民增收、 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蓝媒热评丨“鸡排主理人”:6元... “炸不到位,我是无法原谅自己的。”“我心里有数,这种场面我还是在控制的。”“我需要你的速度,可以打开...
山茶油功效与作用,不比不知道!... 山茶油,源自油茶树的天然果实,是我国古老的珍贵食用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山茶油...
原创 吃... 素菜也能吃出不一样的感受?吃素菜就好比是“吃肉”,关键是吃了也不长肉,口感还不差。 可你知道吗?正是...
保定10大必吃美食!本地人私藏... 保定,这座千年古城,不仅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更孕育了令人回味无穷的美食传奇。作为冀菜的发源地,保定...
原创 苏... 苏州十大美食代表了江南饮食的精致与鲜美,融合时令、历史与匠心,以下是苏州美食排行榜前十名,看看你吃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