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问一个资深老饕哪里有好吃的,他可能会眯起眼睛思索片刻,露出一个
“懂的都懂”的微笑。
“
你跟着外卖小哥的电瓶车走,或者看看哪家店门口排着讲白话、潮汕话的街坊在排队,准没错。”
外卖小哥最清楚哪里的美食最正宗,也正因此,当发现高德扫街榜悄然上榜了多家私藏好店时,他们不得不承认:
这个榜单,确实有点东西。
当网红店以短暂生存周期更新,连锁品牌用标准化的味道占据商场,一种更原始、更真实的力量,正在一张
“民间榜单”——高德扫街榜上悄然汇聚。
外卖小哥的“舌尖雷达”
01
榜上有名
众所周知,
在深圳,外卖小哥是城市美食的
“活地图”。评判一家店是否干净卫生美味的标准,看是否有外卖小哥光临。
有外卖小哥研究过高德地图扫街榜,就深圳福田区附近
5公里,
点“轮胎磨损率”“多次前往”“烟火小店”“本地人爱去”,榜单里面的多数餐厅,小哥都实地消费过,“符合烟火人间,值得到店品鉴。”
其中,刺瓜肠粉、番薯粥,这些味美价廉的小店,正是他们忙碌送餐后犒劳自己的集中地。
扫街榜上的餐厅,经受了外卖骑手这个最注重
“出餐效率、稳定性、真实口碑”群体的检验。
“有些新开的网红店,营销做得凶,一开始单量爆炸,但过俩星期可能就看不见了。但能在扫街榜上待住的,尤其是那些老店,基本都是我们天天跑、顾客反复点的‘硬骨头’。”
外卖骑手林彬发现,除此之外,他经常去吃饭的那家宝藏云南米线店,平时不做外卖,竟也被悄悄推上了高德扫街榜
。
那天,
他看到店前有位女孩举着手机,屏幕里正是那条
“烟火老店”的榜单。他愣了半秒,心里咯噔一下:完了,藏不住了。
这家云南米线店是两位来自云南的嬢嬢开的,洋芋和米线都来自云南,他每次都会点一份小锅米线,吹开红油,先喝一口汤,再夹一筷子洋芋,熟悉的香气在舌尖炸开。每吃一次,鲜香松软,都让他这个云南人梦回彩云之南。
在上榜之前,这家店的顾客只有周边一些街坊邻居,还有其他地方专门驱车前来吃云南米线的食客,
一般
不需要排队。
但上榜之后,他
需要
等到下午
2点左右,
用餐高峰期
过后
再去吃,才不用排队,
否则
这顿
午餐
将
占用
他
太多
工作时间。
他是店里的老熟客,和嬢嬢是老乡,嬢嬢有的时候也会和他倾诉,变火了之后的烦恼。
有熟客在网上看到评论,转头告诉了嬢嬢:
有些人说环境一般,有些人说不合胃口,也有些人大力推荐。
林彬安慰嬢嬢,从他当外卖员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店开在城中村,没办法保证周边环境如商场般那么好,但只要保证味道好,环境卫生,就能立得住脚。
“
真实的评价,反而能筛选食客,避免一些期待过高的食客失望。越真实,越无懈可击。”
真实,正是扫街榜的
“杀手锏”——基于高德地图真实用户行为数据(如搜索、导航、到店、多次访问等)自动生成本地生活推荐榜单。
不设人工干预、拒绝商业化刷榜,聚焦
“烟火小店”“本地人常去”“轮胎磨损率高”等真实维度,旨在还原街头最本味的消费选择,不管是老板还是前来消费的食客,都能根据这份
“真实”,做出
理智的选择。
扫街榜上的“扫地僧”
02
老店新生与绝处逢生
“我们店在这开了17年了,开店那会女儿刚好出生,这家店是我们的另一个孩子。”
在翻身的村子里,这家低调的老字号
“苗娜小吃店”悄然走红,迎来了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食客。
高德扫街榜发布后,苗娜小吃挤进
“烟火老店”榜单,在宝安翻身片区,是屈指可数的上榜小吃店之一。
提起此事,老板娘腼腆一笑,
“我们年纪大了,搞不懂网络上的这些,应该是顾客帮忙传上去的。”
老板每天上午
7点开始准备食材,下午1点半开始营业。这样一家不设堂食的小店,店前总是大排长龙。老板回忆,最高峰时,购买的人排到了200号,他一锅接一锅地炸着鸡翅,仍远远追不上卖的速度。
图释:苗娜小吃店
新客源源不断地来尝鲜,老客也从不曾断了这一口乡愁。
在
潮汕人扎堆的这片村里,他们默默守着家乡味:腐乳鸡翅,炸番薯片、香芋片,还有南瓜粿、韭菜粿、蚝粿、黄豆粿等粿品。
品类不多,但样样精品。鸡翅多汁咸香,外壳酥、里层嫩,火候恰到好处。炸粿皮薄馅满,一口酥脆,满口鲜香。
只要开张,香味飘满巷口,吸引着男女老少循味而来。熟客总是整盒整盒地买,
“家里的娃从小吃到大,老人吃了十几年,独爱这一口下酒”。有顾客搬了家后,仍然花重金叫跑腿送,重温这一口潮汕风味。
十几年来,这对中年夫妻从不主动上点评、不做营销,也不设外卖,更不懂得花钱买流量,他们的
“运营”方式,就是日复一日地守着那个小灶台,把味道炸到极致,像“扫地僧”一般,在流量时代的洪流中独守一方。
图释:苗娜小吃店的鸡翅
同样上榜的烟火小店,还有龙华的这家
“肥虾饭堂”。
老板回忆,月初他们刚好休假了几天,回来后顾客提醒:
你们上了高德扫街榜的烟火小店,同时还拿了龙华私房菜第二排名。
老板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最近新客多了,是从这里来的。
“有对情侣跟我说,龙华就见一家烟火小店上榜,就是我的店。当时他们刚好在龙华,就顺便过来尝尝。”
图释:肥虾饭堂上榜“烟火小店”
肥虾饭堂的掌柜和掌勺,是一对
95后年轻人。
最初
他们摆摊卖粉面,后来改成小龙虾、卤虾,
“肥虾饭堂”这个店名也起源于那个时候。由于虾有季节性,他们又研究起了炒菜。
现在,他们店的招牌菜是酥脆椒盐虾、藕遇凤爪、牛蛙等,主打的便是全部现炒,锅气冲天,远离预制。
他们本身是湖南人,来自衡阳和邵阳,吃饭讲究锅气和下饭,于是自创川湘饭菜和江湖菜。
图释:肥虾饭堂的部分菜品
这一路摸爬滚打,他们有无数个想闭店的瞬间,却总被命运拽回,最终都机缘巧合地坚持了下来。
去年有段时间,他们差点熬不下去,一度连房租都交不起了,便发了朋友圈宣告:元旦就回去过年,店不干了。
之后有一天晚上,他们在网络上随手发了几张自己做的菜的图片,那天晚上突然好多人找他们订餐。有了生意,他们又坚持了下来。
现在,他们有了更多顾客的支持,已经在筹划明年换一家更大的店面,继续做成一家更大的更好吃的店。
数据显示,高德扫街榜近期
公布
投入
超
10亿补贴“烟火好店支持计划”,鼓励用户到店消费,为线下商家带去新增客流。
上线第一周,上榜烟火小店流量就增长了187%——
替这些沉默的大多数推开一扇窗,让每一次真心好评、每一口真情实感,把真正的好味推上榜单。烟火小店被越来越多人看见。
扫街榜上的深圳
03
并非“美食荒漠”
曾几何时,
“美食荒漠”是贴在深圳身上一个略显尴尬的标签。
畸形的餐饮评分环境,让大部分商家
铆足
全力争好评,用小礼物或者送菜来收
买
消费者,
“看评分不靠谱”成了消费者心照不宣的秘密。
就这样,真正不做营销的餐饮店,被埋没在美食榜上,埋没在快节奏的商务餐和千篇一律的商场连锁里。
但“搅局者”的出现,正在悄然改变这种情况
。
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份美食推荐,更重建了人们对
“好评”的信任。
本地人于欣是不折不扣的美食家,每次当她赚到钱,她总是会用美食犒劳自己,因此她深知深圳人并非身处美食荒漠,真正处于美食荒漠的是那些未被挖掘的美食。
她现在,
坚持在扫街榜上写好评、点亮地图,推介那些默默无闻的本地小店,希望他们能一直存活下去。
以前,她从不屑于写评价,只想私藏。
“当你发现一家好吃的非网红店,你是会非常小心翼翼的。怕它不火,会倒闭;又怕它太火,会吃不上,或者口味会变化。”
但后来,她确信了火会比不火更好
——火说明还存在,不火可能永远消失了。
此前,她迷恋于公司附近的一家鱼头粉,几乎每天下了班便打车去那家店用餐,将餐品都尝了个遍,便宜的价格和简单的美味,让她深感满足。
但这家店坚持了不到半年,便倒闭了。倒闭前,老板娘为她做了一份下满好料的鱼粉,并告知她因为交不起昂贵的租金,准备转行了的消息。
于欣不是第一次经历了爱店的倒闭,她只是心疼且无奈,直到她终于拥有了帮助的途径。
她发现,她并不是少数,越来越多的本地人自发为吃了十几年的老店宣传,
“
我们探索和吃了十几年的店,其他区的人或者游客能看到这家店也挺好的,当作支持了。
”
对本地人来说,他们的互相推介,更是为双方在味觉疲劳期多了一个可靠的选项。对游客来说,
这份由本地人
“众筹”出的指南,更是避坑法宝。
游客依依,前阵子到深圳旅游,特意用扫街榜吃了一圈:
“
还真的都是本地人在吃,评价都特别真情实感,不愧是要真实到店才能评论的真实评分。
”
在他们看来,虽然有部分菜品会无法避免地不合口味,但整体上不会踩雷,也不用去网红店大排长队,旅游的体验感直线上升。
更重要的是,
扫街榜这种基于真实地理位置和用户主动行为的评价体系,
成为点评界的
“卷王”,
产生了一种良性的
“鲶鱼效应”。
高德作为
中国最大的地图出行
APP,扫街榜
单
上线第一天,就有超
4000万的用户冲进来玩,直接把“吃货朋友圈”
发展成为
国内最大的美食生活类榜单。
饭点一看:靠刷好评混不下去了,还是老老实实把菜做好吧!
用户一看:
好店烂店一眼分清,吃喝跟着地图走就行了。连打车按钮都放好了,不用再切换APP了,简直就是懒人福音。
现在,扫街榜上不仅提供吃喝攻略,还有玩乐路线——
citywalk、夜生活、亲子遛娃、热门打卡点、潮流生活、文化艺术等等,适合抄作业式游玩。
高德地图这款独一无二的国民级APP,在人们的出行和日常生活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使用起来
方便省事还靠谱。只要使用一次,就再也离不开了。
国庆长假的脚步临近,深圳又将迎来它最热闹的时节。
无论是归家的游子,还是远道而来的旅客,当你们在这座充满奇迹的城市里,试图寻找最地道的市井味和生活时,
不妨点开那个带着烟火气的
“扫街榜”。
当
“街坊口碑”成为榜单数据,当“真情实感”
的评价更重要
,一定程度上挤压了那些依靠
“刷好评”生存的商家的空间,促使整个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更加注重真实性和可信度。
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它的每一笔,都由送餐途中的外卖骑士、楼下吃了十几年的老街坊、以及无数个热爱这座城市的普通人共同书写。
我们在热爱这座城市的同时,也希望你们能吃好喝好玩好,爱上这座城市。
备注: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文丨白粥
部分图片来源Shenzhen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