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丨鱼头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一场“西贝预制菜”事件,不仅将本就如履薄冰的预制菜再次推上风口浪尖,似乎让消费者和餐饮人站在两个对立面。
在瞬息万变的餐饮市场面前,这不过是一起小小风波,但“一石激起千层浪”,由这起事情撕开的一场信任危机,却在行业蔓延开来。
图源水印
绿茶餐厅悄悄抹去了宣传牌中“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的广告语,喜家德门店也同样将海报上“拒绝预制”的字样遮盖住;某饺子连锁门店,也同样将店内的部分词汇涂抹遮盖。
资料图 图据视觉中国
这类问题并非行业首次曝出。今年三月转型主推“活鱼现杀”的餐饮巨头太二酸菜鱼,就曾因为“6分钟上鱼”的热搜话题深陷预制菜争议漩涡。
你以为是“预制菜焦虑”,
其实是“信任危机”
有人将这场冲突的原因归结于“信息不对等”,即从业者和消费者的心中对于预制菜标准不相同,从而引发一场误解。
这场风波的起因看似大众对于预制菜的焦虑,但事情发展到最后所暴露的问题,其实是大众对于当下餐饮信任感的缺失。
说到底,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食材究竟预处理到何种程度才能算得上“预制菜”,他们一点儿也不关心,他们担心的,是你说的是否与你做的保持一致,他们想要的是“知情权”,知道自己消费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但现实的情况,却是:
在网上看到好评涌现,无数网红们在镜头里拼命夸“好吃”的餐厅,实际口味和服务却平平无奇;
以为是宣传里“用的是高汤”“从来不用复杂的调味料”的餐厅,厨房灶台上却堆满味精、蚝油、酱料;
明明宣传的是“鸡、鸭、鱼每日当餐新鲜现杀”,却从来不敢展示自己满满当当的冰柜;
一问腊肉、酸菜、剁椒、猪油等,什么食材都是“自家制作”,却在店内连一碗油渣都不曾见过;
平台上店名挂着“堂食现点”“绝无预制菜”的门店,却屡屡被曝是藏在小巷、小区里“全预制菜”的黑心外卖。
这些为了博得消费者欢心随口编织的美丽谎言,正在一点点摧毁行业的信任感。
“手工迷信”,不是餐饮的解药
很多时候,我们对餐饮的观念,似乎还停留在上古时代。
至今,绝大多数人仍然在推崇“手工至上”,信奉“原汁原味”,认为“天然的是最好的”“冻货等于品质差”。
这些理由,也正是这些“谎言”产生的原因。
与上古时代的观念和不变的“说辞”截然不同的是,我们的餐饮,正在步入工业时代。数十年里,工业化已经深入餐饮业的方方面面,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若不是现代工业的助力,我们无法看到丰富多样的厨房电气设备、琳琅满目的调味品与酱料,更看不到餐饮市场如今门店数以十万、百万的庞大规模,也不会有肯德基、麦当劳、海底捞这样的全国连锁的餐饮品牌;
若不是依赖工业化的高效生产,就不会有梅菜扣肉、小酥肉这样的绝对爆品,也无法让天南海北的食客享受到同等的安全与美味;
若不是液氮锁鲜技术和物流的发展,别说漂洋过海的阿拉斯加帝王蟹、波士顿龙虾,就连自家海里鲜活的鲍鱼、生蚝,湖南人也无法将它们搬上餐桌;
即使是如今“谈之色变”的预制菜,在推动菜系走出地域发展、中餐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以说,这些技术和进步,带来的不仅是关乎效率的革命,更是在品质稳定、成本控制和规模扩张上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现代餐饮发展的巨大推力。
有人说,工业和工具是冷冰冰的,没有餐饮里最迷人的温暖和烟火气。
话虽有理,但你是否有想过,越多的人工参与,就代表越多的不确定性,看似“有温度”的背后,其实是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是不可控的健康风险。
越是对“手工”的过于迷信和所谓传统的坚持,越给了投机之人以操作的空间。
毕竟机器不会为了节约成本用低质的食材以次充好,但人可能会;就像那些只一味声讨“冻货”或标榜“绝对不用预制菜”的不代表这是家好店、会做良心菜,但愿意交流、公示的,至少代表餐厅的态度。
所以,“狠活”的问题不出在“科技”上,而出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