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低于容量的150CC的小茶壶需求量比较大,是流行?还是实际需求的原因?
这个我们还先得溯根求源,紫砂壶刚出现时,还没有打身桶的工艺,主要的制壶方法是将泥片分段围在木模或是模上镶接成型,直至时大彬另悟其法,不用模具就范,把泥片放在转盘上,拍打方式成型,所以在紫砂壶初始阶段,技术的不成熟造成了壶做的都比较大。时大彬开始做壶时只是单纯的仿供春以大壶为主,从游娄东和当时著名文人太仓王世贞,松江陈继儒等交往,闻琅琊,太原主攻品茶试茶之论后,突破了前辈而多做小壶,点缀在茶桌上,一人一壶,更加符合文人的美学趣味。大壶泡茶茶叶浸泡过久鲜味不存,故有茶注宜小不宜大,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漫,若自斟自酌,愈小愈佳,一些文人的介入影响了紫砂壶的容量,他们提倡宜小不宜大, 从紫砂壶的技法来讲,但那时候小壶也得三四百CC,大壶都得1000CC多。到明末清初时制壶名家惠孟臣,善作小品壶形制多样,他的小品壶在后来就成了小品壶标志性款式—孟臣款,对后世影响颇深,直至现在许多实用小品壶壶底印章依然是“荆溪孟臣款”。
介绍过了紫砂历史上文人参与促进了茶壶容量的变化,再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福建潮汕地区喝岩茶 单枞一直习惯用朱泥水平壶类容量100CC左右的小茶壶,称之谓工夫茶的神器。与福建广东的壶友聊天,喝工夫茶已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地域性习惯性造就用小品壶泡茶,比如朱泥西施水平等小品壶一直是他们的最爱。地域性也一直在持续,随着喝茶已经变成全民的生活习惯,而用小容量紫砂壶泡茶会传导到全部地域,随着人们喝茶也越来越讲究,口头越来越高,茶叶肯定档次也越来越高,价格肯定是贵呗。常喝茶两三个人的时候多,那大茶壶就不合适了,小茶壶放个四五克最多七克就OK了,切茶切趣也宜情。
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小容量或许是个权宜之计,行情不好,尤其是名家,价格在市场已经到了一个点位,降是不可能了。还有一些初出茅庐的实力派作者,一直保持一个点位,要想留住粉丝又或想在扩大粉丝,价格是关键,大茶壶价格是不可能降的,小茶壶的价格是可以实在一些亲民一些的。其实小茶壶成型也是不容易的,尤其容量低于100CC的,工艺跟大茶壶一样不差,手法却更要认真仔细,拍身桶时有的部分只能用一个手指去挡坯,细节处理时也需要慢工细活。朱泥小茶壶就更不好搞了,收缩比还大废品率也高,但成型的小茶壶,就连半手的要不肉嘟嘟,要不小巧玲珑,全手的就更加精致,别有一番韵味了。
在中国传统美学里,一直重视小的趣味,发现小的智慧,以小见大不是单纯的数量问题,壶纳天地,壶自生春,这些都是玩壶之人,自我的一个生命感悟。紫砂壶容量再大也容不下物理上的天地,我们只是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无限的遐想,流行与实用哪个是左右小茶壶的主要原因,个人觉都不重要,紫砂壶只要沿着传统工艺,坚持实用与艺术并存,所谓道器并用也,市场行情反倒能大浪淘沙,这也是正出精品之。,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见解,希望看到帖子的朋友们,留言互动进行交流
上一篇:4款传统月饼做法!附详细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