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鸡颈粄是去年在朋友家,名字怪,样子也特别,弯弯曲曲的像鸡脖子。尝了一口,软糯里带着坚果香,甜得恰到好处。朋友说是客家老家的做法,材料其实挺简单,主要就糯米粉、粘米粉、白糖,再加点你喜欢的坚果。自己琢磨着做了几次,发现成败全在粉浆那一步。
糯米粉和粘米粉的比例不能乱来,试过纯糯米粉,蒸出来太黏,筷子都扯不断,口感糊嘴。全用粘米粉又太硬实,少了点软糯的劲儿。摸索下来,糯米粉和粘米粉按大概3:1或者4:1来配比较稳妥。具体看你家粉的吸水性,得灵活点。白糖量自己控制,喜欢甜点多放点,怕甜就减些,问题不大。关键一步是加水调粉浆。
水要一点点加,别急。一下倒多了就完蛋,粉浆太稀蒸不成型,出来就是一滩糊。理想状态是调成浓稠的酸奶那样,勺子提起来能挂住,滴落的痕迹不会马上消失。太稠了也不行,蒸熟后口感发硬,像啃橡皮。这时候手感很重要,多调几次就有数了。坚果随你选,花生、芝麻最常用,核桃也行,弄碎了备用。
找个合适的模具,方的圆的都行,家里深点的盘子也能凑合。盘底抹层薄油,防粘。调好的粉浆倒进去,别太满,留点膨胀的空间。表面撒上准备好的碎坚果,轻轻压一压,让它们嵌进去点,蒸完不容易掉。蒸锅水烧开了再放进去,大火蒸。
时间大概20分钟吧,具体看你做的厚度。判断熟没熟,用根筷子插进去再拔出来,没带生粉浆就是好了。或者轻轻按表面,感觉有弹性,不粘手。蒸好别急着切,放一边彻底凉透。热的时候切,刀上粘得一塌糊涂,形状也容易垮。等它凉透了,质地就稳定了,变得有点韧劲。
刀沾点凉开水再切,不容易粘刀。切成粗条或者小块,方便拿。咬下去,外皮微带点韧,里面还是糯的,裹着糖的甜和坚果的香脆。放久了表面会稍微变硬一点,但里层还是软的。这东西做起来真没想象中复杂,材料也普通。难点就在于粉浆的浓稠度,水多了少了都影响口感。多试两次,找到那个刚刚好的状态,就成了。凉透了再切,这步不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