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翻《水浒传》,看到武松进店喊 “先打四角酒来”,当时还没当回事 —— 不就是点酒嘛,能多大量?直到后来查了点资料,好家伙,差点惊掉下巴。这四角酒要是搁现在,怕是得好几个人才能喝完。
先说最实在的,四角酒到底是多少?我记得《考工记》里好像提过度量单位,后来特意翻了翻资料才确认,宋代的 “一角” 合四升酒。关键是这 “升” 跟现在还不一样,那会儿一升大概两百毫升出头,这么算下来,一角就是八百毫升左右,四角就是三升多,差不多三公斤重。
三公斤啊!这可不是小数目。你想想,现在咱们喝啤酒,一瓶也就五百多毫升,这四角酒相当于六瓶多啤酒的量。要是换成低度白酒,那也得五六斤。我上次跟朋友聚餐,三个人喝两斤白酒都晕乎乎的,古人这一开口就是四角,真不是吹牛?
不过后来我又发现,这里面有猫腻。一开始我以为宋代的酒跟现在的白酒度数差不多,毕竟总听人说 “武松打虎前喝十八碗”,那不得四五十度?但查了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宋代的酒大多是发酵出来的米酒,度数最高也就十度左右,跟现在的黄酒差不多。而且店小二还得 “筛酒”,把酒糟滤掉,度数其实更低了。
这么一说好像就合理些了,但即便如此,十度的酒喝五六斤也够吓人的。你别说,宋代人是真的爱喝酒。看《清明上河图》就知道,街头巷尾全是挂着酒旗的铺子,跟现在的便利店似的密集。就连文人墨客也离不开酒,苏轼晚年就天天喝酒,还自己酿酒,什么蜜酒、桂酒都酿过,不过他酒量其实不大,追求的是微醺的劲儿。
有意思的是,宋代人喝酒还挺讲究。他们用的酒瓶子叫 “经瓶”,就是后来咱们说的瓶装酒的雏形。贵族喝酒还用那种带温碗的注子,把酒瓶放热水里温着,跟现在冬天喝热黄酒一个意思。但普通人哪管这些,酒馆里一坐,喊一声 “打四角酒”,管够喝就行。
陆游有句诗说 “酒杯一举必三升”,当时还觉得他豪放,现在一算,三升不就是小三斤酒嘛。苏辙、刘克庄这些文人也常写 “喝三升尽兴”,看来在宋代,能喝个三升酒就算酒量不错的了。这要是换成现在的高度酒,估计没几个人能达标。
真不是我吹古人,就算酒度数低,量摆在那儿呢。我有个朋友酒量算好的,最多一次喝了两斤黄酒,过后睡了一下午。古人这一喝就是五六斤,喝完还能赶路、聊天,甚至像武松那样上山打虎,这体质是真没法比。
不过也有例外,苏轼就属于酒量小还爱喝的那种。他早年根本不能喝酒,后来当官应酬才练出来,晚年虽然天天喝,但也只是图个乐子,喝醉了就写诗,“夜饮东坡醒复醉” 就是这么来的。这种喝法倒挺舒服,不像现在有些人喝酒非得拼个高下。
现在再看 “先打四角酒来” 这句话,就觉得特有意思。看似简单一句点酒的话,藏着的全是宋代的喝酒规矩和度量讲究。要是把现在的酒按这量给古人,估计他们也得喊 “顶不住”。
有时候真佩服古人的生活情趣,喝酒能喝出那么多门道,连计量都这么有说法。不过话说回来,要是让你喝五六斤低度酒,你能顶住吗?我反正想都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