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三个小时队,就为了一块六块钱的鸡排,你疯了还是我疯了?”
在景德镇五中门口,答案好像是后者。
那条长龙甩着尾巴,乌泱泱的人头看不到尽头,空气里全是油脂和香料混合的霸道气味,直往鼻子里钻。
一个本地姑娘好不容易挤出来,对着同伴乐不可支:“闻都闻饱了!”
这场面,说它是朝圣都不过分。
主角,就是那个在油锅后头忙得像个陀螺的男人,“鸡排哥”李俊永。
他嘴里蹦出的段子比锅里的鸡排还热乎:“炸不到位,我自个儿都无法原谅自个儿!”
“鸡排不要钱,边上的塑料袋六块一个!”
这种接地气的幽默感,比什么精心设计的网红剧本都好使。
人一红,牛鬼蛇神就都来了。
有人捧着最新款手机非要往他手里塞,他跟躲瘟神似的;有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抱着奶粉就想在他摊上搞“联名款”;还有人想花几百块租个广告位,卖奶茶。
嘿,这帮人的商业嗅觉,比警犬还灵。
可最有意思的,不是这些人怎么削尖了脑袋往上凑,而是李俊永一家子是怎么把他们不动声色地“请”出去的。
尤其是他老婆,“鸡排嫂”,一个平时不声不响的女人,眼神一横,谁都别想在这儿占便宜。
把时间往前倒拨个二十多年,回到1996年。
那时候的李俊永,可没心情开玩笑。
景德镇的陶瓷厂成片倒闭,他和老婆的二哥,一块儿成了下岗工人。
为了吃饭,他卖过羊肉串,烙过酱香饼,在生活的泥潭里摸爬滚打,最后才靠这块小小的鸡排,勉强站稳了脚跟。
网上瞎传他卖鸡排买了五套房,他二舅哥听了直乐,手上裹面包糠的动作都没停:“可拉倒吧,就一套!俩孩子,大的刚上班,小的还上学,婚房的影儿都还没呢。”
瞧,这就是生活本来的面目,哪有那么多爽文剧情。
真正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是他火之前做的事。
早在没人认识他的时候,他就把自己吃饭的家伙事儿——炸鸡排的配方和手艺,免费教给了亲戚们。
谁家过得紧巴,想干个小买卖,他手把手地教,一个子儿不收。
这在今天,简直是反商业逻辑的存在。
所以,当泼天的流量砸到他头上时,他身边没有上演争家产、闹分红的戏码,反而开起了热火朝天的“家族动员会”。
从九江赶来的舅哥,下午三点忙到晚上十点,饿着肚子都没怨言。
十几口子人,围着油锅团团转,那股子亲热劲儿,是花钱请不来的。
有人问给不给工钱,舅哥眼睛一瞪:“一家人,说那个?以前谁家有红白喜事,不都是一块儿上?”
这话,比刚出锅的鸡排还实在。
他姐夫段先生,以前是装修工,累死累活一天挣四百。
跟着李俊永学了炸鸡排,现在一天净赚六七百,日子一下子就活泛了。
“教我们,真没要过一分钱!”
说起这个,段先生一脸的服气。
李俊永就像一棵大树,自己扎稳了根,就把浓荫洒向了整个家族。
如今景德镇,有九家鸡排摊都是他们家人开的。
他老婆“鸡排嫂”累到每天只能睡三小时,看到没买上的顾客,会真心实意地指路:“去那边我亲戚家买吧,一个味儿!”
这份不藏私的格局,或许才是他能在这波流量大潮里站稳脚跟的真正原因。
他不是在打造一个人的IP,而是在盘活一大家子的生计。
油锅里的热气天天都在蒸腾,可比这油温更高的,是人情味。
不过话说回来,当所有镜头都对准这锅热油时,那份最开始的、不计得失的单纯,还能保持多久?
这事儿,谁也说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