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八月十五,朋友圈就开始上演同一种戏码:有人晒礼盒,有人晒退单,还有人直接发个表情包:“月饼自由,从拒收开始”。明明是传承千年的节日符号,咋就混成了今天这副模样?
送吧,像完成任务;收吧,堆在墙角占地方;吃吧,甜得齁嗓子,油得能炒菜。以前过中秋,一家人围坐赏月,掰开一块五仁,那叫一个圆满。如今呢?月饼还在,情意却淡了。
它不再是舌尖上的团圆,倒像是人情场里的“硬通货”,卡在礼尚往来里动弹不得。这味儿,到底是从哪一步变的?
其实月饼走到今天这步,并不是它本身有多差,而是咱们的生活变了,口味变了,连过节的方式都变了。早年间物资紧张,一年到头吃不了几回甜点,中秋能分上一小块油皮裹馅的月饼,那是真稀罕。
五仁、豆沙、枣泥,每一种都是限量版的幸福。1950年代北京某香村恢复生产时,一个月饼车间一天才出几千枚,排队抢购是常态。那时候的月饼,承载的是匮乏年代里对甜蜜的渴望。
可现在呢?超市冷柜里全年供应广式、苏式、滇式,流心、冰皮、低糖轮番上阵,电商平台一键下单,全国包邮。选择多了,反而不再珍惜。就像小时候过年盼着穿新衣,现在衣柜塞满还总觉得没衣服穿,道理一样。
再说了,现在的月饼早就不是单纯的食物,它被赋予了太多额外的意义。企业发福利,单位搞公关,亲戚走动搭人情,月饼渐渐变成了一种社交工具。你看那些豪华礼盒,铁盒套纸盒,丝绸垫底,配茶配酒,价格四位数起步。
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秋节前高端月饼礼盒平均售价比五年前上涨近七成,而实际食用率不足四成。很多人买来根本不是为了吃,是为了“拿得出手”。
结果呢?收的人不吃,送的人也不吃,最后要么转手送人,要么过期扔掉。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曾发布提醒,每年中秋后全国回收处理的未拆封月饼超万吨,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重复流转的礼品。一块小小的点心,硬生生演变成了人际负担。
传统月饼讲究皮酥馅足,但现代人饮食结构变了,高糖高油的东西吃得少了。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9%,高血压、高血脂人群持续扩大。在这种背景下,一口咬下含糖量高达30克以上的传统双黄莲蓉,简直是在挑战身体底线。
于是厂家拼命改良,推出所谓“健康款”:木糖醇代替蔗糖,全麦粉做皮,加点燕麦、奇亚籽,号称低脂低卡。可消费者不买账,为啥?因为味道不对劲了。
甜味剂有后苦,粗粮皮干涩难咽,吃一口像在服药。传统工艺讲究猪油起酥、糖浆定型,你现在非要用植物油、代糖,口感自然打折扣。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是食品工业跟不上人们真实需求的变化。
过去三代同堂住一起,过节能聚齐七八口人,切个月饼分一分,热闹又温馨。现在年轻人独自打拼,父母留守老家,视频通话代替了围坐赏月。你寄两盒月饼过去,爸妈吃不完,邻居又不好送,最后只能放冰箱里慢慢变硬。
2023年我国空巢老人已超过1.8亿,独居青年群体也在快速增长。当团圆本身变得奢侈,象征团圆的食物自然也就失去了灵魂。我们抗拒的或许不是月饼,而是那种“强装欢笑”的仪式感。你让我吃月饼,可我家都没人了,这口甜,咽得下去吗?
当然,也不能说月饼就没救了,近几年一些老字号开始回归本源,比如上海某花楼坚持用古法熬制糖浆,苏州某天源专注苏式酥皮手工制作,销量反倒稳中有升。
年轻人也在重新定义它,有人把迷你月饼当下午茶点心,有人搭配咖啡拍短视频分享,还有高校食堂推出“校园限定口味”,青椒肉丝、螺蛳粉都上了馅料榜。
这些尝试未必都成功,但至少说明一件事:只要不再把它当成必须完成的任务,月饼依然可以活得有趣。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在变化中找到新的位置。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