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某个中午,在图书专场的连麦发言中,我一气呵成地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受到了林老师的表扬……内心忽然响起一个声音——“我是爸爸的骄傲”,随即沉浸在淡淡的喜悦里。
晚上陪女儿去游乐场,玩得酣畅淋漓!回家后,不知怎么地,我特意绕到楼下的盒马超市买了个西瓜。西瓜,西瓜!这才意识到,这周我已经一反常态地吃了好几次。要知道,因为总觉得西瓜过于寒凉,这几年我几乎和它“绝缘”了。
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切开西瓜,尝了一口,忍不住感慨:现在的西瓜,好像少了从前那种浓郁的瓜香味儿……
平静而美好的一天即将结束,就在闭眼的一刹那,心里猛地一动,浮现出一个等式:西瓜=爸爸的爱!眼眶一下子湿了,心口涌起一阵暖流,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三四岁的一个晚上,妈妈轻轻把我摇醒,叫我起来吃西瓜……迷迷糊糊中,我看到爸爸回来了,他带回了自家田里第一个成熟的西瓜。
小小的平房里,萦绕着西瓜的清香,沁人心脾。爸爸种的西瓜又脆、又甜、又红、又润,咬一口,蜜一样的汁水从嘴角流到衣服上。爸爸妈妈看着半睡半醒的我津津有味地吃着,不时拿毛巾帮我擦嘴,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喜悦。
第二天中午,我独自开车行驶在公路上,忽然心里一咯噔:那个半夜吃西瓜的画面之所以在我心中久久萦绕,成为最珍贵的记忆,是因为那时的我还是独生女,还没有妹妹们。自从有了妹妹,我不再能独享爸爸妈妈的爱,甚至成了留守儿童。我必须做一个乖巧、能干、懂事的姐姐,一个不给爸妈添麻烦的“小大人”。原来,我优秀的背后,埋藏着那么多的压抑与牺牲。看到这个“真相”,我“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原来,西瓜不仅等于爸爸的爱,更等于那份曾经独属于我的、完整的爱。原来,连麦时被林老师表扬的喜悦,也是因为仿佛被爸爸“看见”了。
前天,我开车带着妈妈和女儿回老家,又一次吃到了爸爸准备的西瓜——虽然不是他自己种的。我们家两岁的女儿和妹妹家六岁的小侄女都吃得津津有味。爸爸看着两个小外孙女,幸福得呵呵直笑。
想起小时候,每年夏天,除了自家地里长出的西瓜和水果,我几乎尝不到别的清凉美味。爸爸从不给我们买冰棍、冰淇淋、雪糕或果汁,理由是那些“不健康”……后来我在成长中渐渐理解了爸爸的“匮乏”,他给我们的,已经是他竭尽全力所能给予的全部。
昨天临走前,我静静地看着忙碌的爸爸——他为我打包各种吃的,生的、熟的,应有尽有。爸爸问:“丝瓜要吗?”“要!”“茄子呢?”“要!”“辣椒呢?”“要!”……我听见心里有一个声音轻轻说:“爸爸,我再也不会嫌弃你对我的爱了,哪怕这份爱里夹杂着控制、分别,甚至杂质。因为我知道,那已经是你所能给出的、最好的爱。你是我最好的爸爸!”
开车前,我突然问爸爸:“我能带一个西瓜走吗?”爸爸眼里闪过一丝光,应道:“好,我去拿!”接过那个绿莹莹的小西瓜,我把它放在副驾驶座上,小心翼翼地用围巾和包包护住,生怕它滚落。
到家后,我第一时间切开了西瓜,轻轻一闻……对!就是这个味道!将近四十年前,那个半夜里的西瓜香,就是这个味儿!
|作者:素屡 (花径会员)
编者评语
这篇《西瓜里的父爱》以一枚西瓜为情感载体,细腻地铺陈出跨越三代的情感链接。作者通过“西瓜”这一寻常物象,完成了一场深刻的情感溯源——从童年深夜被唤醒的第一口瓜香,到中年重新解读父亲“控制”背后的生存艰辛。文章以味觉记忆为线索,将父爱的具象表达与时代烙印巧妙编织,让那些被岁月封存的委屈、压抑与牺牲,在重新凝视中获得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