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恒强,弱者出局:老白干酒财报里藏着的白酒行业生死线。
文 | 卖酒狼团队
编 | 南风
秋意渐浓,白酒市场却难言“火热”。10月9日,老白干酒2025年上半年业绩说明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这家以“喝老白干,不上头”闻名业内的酒企,正面临着增长动能减弱的挑战。
上半年,老白干酒实现营业收入24.81亿元,同比增长仅0.48%;归母净利润3.21亿元,同比增长5.42%。
与过去几年相比,其营收、净利润增速显著放缓。这一数据背后,折射的不仅是单个企业的困境,更是整个白酒行业在深度调整期所面临的共同命题。
老白干酒的增长放缓,首先映射出白酒行业整体发展的新常态。
正如公司董事、总经理赵旭东在业绩会上所言,白酒行业整体增速放缓,企业分化加剧,“马太效应”进一步显现,区域集中度持续提升。
这种行业格局的演变,实则是一场无声的产业重构。在消费需求较弱、消费场景及消费频次减少的大环境下,白酒行业正从过去的“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从“全面开花”步入“强者恒强”的时代。
而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即便是区域酒企中的优等生,也难以再现往日的高速增长,老白干酒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代表……
深入老白干酒的财报数据,其区域市场表现呈现明显的“冰火两重天”。核心市场河北表现稳健,实现营收14.82亿元,同比增长3.74%;湖南地区则凭借武陵酒的扩张,成为公司增速最快的市场,营收同比增长11.34%至5.24亿元。
然而,公司在安徽、山东及其他省份营收均出现双位数下滑。这种区域分化的市场表现,揭示了老白干酒全国化进程中的深层次挑战。
按照业内人士的话说,区域酒企的全国化之路,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渠道扩张,而是品牌力、产品力、渠道力在陌生市场的系统性重构。
老白干酒的转型阵痛,恰似中国区域名酒集体困境的镜像折射。
当行业步入深度调整期,一线名酒正以品牌势能为矛、渠道网络为盾,实施降维打击式的市场下沉,这种头部挤压效应,使得区域酒企不得不在本土市场的红海中展开贴身肉搏。
与此同时,更深刻的危机来自代际更迭:年轻消费者对传统白酒的情感疏离,不仅意味着消费基数的萎缩,更预示着文化传承链的断裂风险。
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区域酒企亟需完成从市场保卫战到心智争夺战的战略升维,既要构建抵御头部品牌冲击的护城河,更要破解如何让千年酿造智慧与Z世代对话的时代命题。
白酒,这一承载着中国文化密码的饮品,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老白干酒的增长放缓,不过是这场大变革中的一个缩影。
在"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生存法则下,如何破局,不仅是老白干酒的问题,也是所有区域酒企共同的考验……
从战略层面看,区域酒企需要在坚守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坚守的是品质内核与地方特色,这是区域酒企与全国性品牌竞争的根基;创新的是表达方式与沟通渠道,这是与新生代消费者建立连接的桥梁。
从市场布局看,与其盲目追求全国化,不如先深耕根据地市场,构建坚实的市场堡垒,再伺机向外扩张。武陵酒在湖南市场的成功,正是这种策略的生动体现。
从产品结构看,区域酒企需要摆脱对传统产品的路径依赖,开发符合现代消费趋势的新品类、新口感,在传承中实现创新。
另值得大家注意到的是,老白干酒今年的营收目标是54.7亿元(同比增长2.1%);同时将营业成本控制在18.26亿元以内,费用不超过16.58亿元,营业总成本控制在43.59亿元以内。
老白干酒制定的2025年营收目标54.7亿元(同比增长2.1%),这一相对保守的目标设定,反映出企业管理层对当前市场环境的理性认知。在白酒行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换挡期,适当的战略收缩或许是为了更好地蓄力。
毕竟,微醺之中的中国白酒业,需要的不是盲目扩张的豪饮,而是精耕细作的品味。老白干酒的破局之旅,恰似陈年佳酿的窖藏过程——看似沉默的此刻,正是风味酝酿的关键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