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村的清真美食街航拍图。沈建华/摄
“老板,再加一份新鲜牛肉!”“打包的黄焖牛肉好了没?”……时近中午,清镇市红枫湖镇民乐村早已人声喧腾。数百米的村道上,10家清真餐馆一字排开,家家灶火不熄、锅气蒸腾。浓郁的牛肉香混着食客的谈笑,热热闹闹地拉开了这个小村庄一天的忙碌。
“牛肉新鲜、味道正,客人自然就多。”“井上人家”的老板马慧一边麻利地打包着刚出锅的黄焖牛肉,一边笑着说道。她身后的院子里,几张临时添置的餐桌也坐得满满当当。“以前愁没客人,现在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周末的包间更是提前几天就订光了。”马慧语气中的“埋怨”,藏不住满满的幸福感。
正在为食客上菜的杨敏珍
不远处,“杨敏珍清真餐馆”里,56岁的杨敏珍切肉、传菜、收拾碗筷,忙得脚不沾地。“以前哪敢想,咱们村的牛肉能这么受欢迎?”她是村里最早一批开餐馆的人。2020年,眼见客流持续攀升,她果断把在外打工的女儿、女婿叫回来帮忙,把店面扩大到200多平方米,足足摆下二十多张桌子。年轻人不仅接住了传承二十多年的老手艺,还带回了新思路,酸汤牛肉、黄焖牛肉等新菜一推出,就成了每桌必点的招牌。
眼看杨敏珍家生意越来越火,左邻右舍也坐不住了,纷纷上门讨教。她从不藏私:“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大家连成一片,才能把‘民乐牛肉’的牌子打响!”这句实在话,成了民乐村美食街从无到有的最好注脚。
马永富正在炒菜
斜对面的“永富清真餐馆”,靠一道干锅牛肉,吸引了从云南、广东、浙江等地远道而来的食客。“每年接待2000多桌,毛收入五十多万,净赚也有二十来万。”老板马永富语气里是掩不住的踏实与满足。
产业的兴旺,离不开环境的支撑。村民们在摸索中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不仅打响了“民乐牛肉”的品牌,也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昔日杂乱的院落变得整洁有序,破损的路面铺成了平整的柏油路,真正为这条“舌尖上的振兴路”按下了加速键。
如今,民乐村已聚集了26家餐饮店,其中由10家清真餐馆串联起来的清真美食街远近闻名,年接待食客超10万人次,年营业额突破千万元。亲民的价格、地道的风味、新鲜的食材,让“吃在民乐”的名声越传越远,吸引着四川、广东、重庆、云南、新疆等地的食客慕名而来。
“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涨到26000多元,大伙儿不光常下馆子,家家还都开上了小汽车。”杨敏珍眼角的皱纹里漾着欣慰。从一家店到一条街,从一个村到一个品牌,民乐村用一锅牛肉,“炖”出了红火日子,也“烹”出了一条香飘四溢的乡村振兴新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黎娅茹
编辑 罗昌
二审 谌思宇
三审 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