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编辑部楼下新开了家面馆,主打的招牌是浇头现炒。
没多久,就正巧赶上老罗和西贝联袂主演的肥皂剧热映。在“纯粹预制菜批判”的社会语境下,一家坚持现炒浇头、明厨亮灶的面馆,自然成了附近居民和上班族的打卡点。
我和不少同事也凑了热闹去尝鲜,吃完给出的评价很一致:
面够香、热气腾腾、锅气足。
评价固然不俗,但我发现,身边同事去这家店的频率其实很低——关键问题,在于出餐速度太慢。
由于浇头现炒,所以生意火爆,但一碗面往往要等半个小时。这对于午休掐着点的打工人来说,太奢侈。
由此,我也心生两点感触:
其一,越是预制菜横行的时代,现制反而越有价值,永远有消费者愿意为“新鲜本味”买单。
其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现制的效率确实不高,承接不住客流,白白丢了生意。
那么,是否有办法在现制与锅气的基础上,把出餐效率提上来呢?
思来想去,感觉稍微靠谱的解法,只有炒菜机器人。
可问题是,机器炒出来的菜,真的能超越人类大厨吗?假如真能超越,它会抢走人类厨师的工作吗?
● 关于餐饮机器人,我的认知还停留在童年时家门口的刀削面馆
当我带着疑问,正巧刷到周鸿祎“踢馆”橡鹿科技(国内炒菜机器人的头部企业)的直播后,不仅打消了所有质疑,并理解了那句扎心的话——
时代抛弃你,真的连一声招呼都不会打。
9月21日晚,橡鹿科技后厨迎来了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争:人类大厨和炒菜机器人,将要比拼谁炒出来的菜更好吃、更有锅气。
周鸿祎则化身裁判,直播盲测试吃。作为顶尖互联网公司的董事长,红衣大叔不仅“吃客经验”丰富,最重要的是不收黑钱。
他之前探访松延动力的机器人,测评方式就完全不留情面,见面就是上脚踹。
因此由他来评判,是极具说服力的。
随着人类大厨和机器人同步炒制的辣椒炒肉、小炒黄牛肉和酱油炒饭渐次端上餐桌,周鸿祎也开始了试吃,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在对三组菜品的盲测中,周鸿祎把票投给了机器人炒的菜。
得知结果的周鸿祎也感叹:“作为一个对吃有要求的人,我都分不清到底是机器人炒的还是人工炒的。”
而坐在周鸿祎旁边的,正是这一局面的缔造者、橡鹿科技的创始人杨建成。
2021年,他辞去香格里拉集团CTO(首席技术官)职务,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北京创立了橡鹿科技。
● 杨建成
在短短四年时间里,这家初创公司不仅攻克了炒菜机器人的技术难题,更让人赞佩的是其市场落地能力:
当前,橡鹿的炒菜机器人已进入金鼎轩、米村拌饭、鱼你在一起、希尔顿酒店等1200多家连锁餐厅、学校与企业食堂,就连刘强东也对其青睐有加——不仅慷慨投资,更是在旗下七鲜小厨上马了橡鹿的美膳狮炒菜机器人。
上个月,刘强东在品酒会的直播中,面对百万观众,直言七鲜小厨要将家常菜做到米其林的标准和口味。这其中,橡鹿的炒菜机器人无疑发挥了关键作用。
那么,橡鹿科技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成就?
答案是:理想主义和实干担当的完美结合。
杨建成有着理工男的浪漫,在天津大学攻读了7年的电子信息与芯片设计,对硬件智能有着纯粹的热爱。
大学毕业后,他的工作同样让人羡艳,曾任香格里拉集团CTO和去哪儿网高级总监。
虽为企业高管,可他偏偏有个造机器人的梦想。
2019年5月的一天,斯坦福大学开源了一款类似波士顿动力机器狗的四足机器人模型Stanford Doggo。
● Stanford Doggo
杨建成至今记得当时看到的感受:“浑身的汗毛都散发着喜悦”。
正因如此,他才毫不犹豫地从香格里拉辞职,带着兴奋投身机器人创业的大潮中。
2021年,杨建成和曾是美团高管的校友郭庆一起创办了橡鹿科技。二人的社会阅历和商业视野都很广阔,没有像现在的年轻创业者一样,盲目投身到通用机器人的未知海域中,而是在创业之初立下了三条重要标准:
第一,肯定要做机器人;第二,必须有社会价值;第三,还得有足够的商业价值。
从社会价值来说,他们对机器人的本质有着暖心的认知:不是为了效率取代人类,而是去做人做不了、做不好以及不愿意做的事。
典型的代表,就是厨师。
在杨建成看来,我国的厨师缺口每年超过400万,而培养一个合格的主厨,不仅需要投入10万元的培训成本,更要耗费两三年的时间。
从这个角度说,炒菜机器人不是为了消除谁,其社会意义在于降低就业门槛,将需要培训三年的工作变得简单轻松,同时也能将地方特色小吃、非遗菜谱更好地传承和规模化。
● 后厨的好帮手
而站在商业维度,餐厅后厨目前仍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很多连锁餐厅依然在为厨师人力成本上升、口味难以统一而困扰。
炒菜机器人,正是帮助连锁餐厅提升开店速度、实现标准化交付、有效降低成本的稳定性途径。
举个例子,橡鹿科技的美膳狮炒菜机器人,价格在4.83万元到11.08万元不等。
看着价格不菲,可算笔账就明白这笔买卖相当划算:即使在二三线城市,正经厨师怎么也要5K以上的月薪,一台炒菜机器人只需大半年就能回本,往后都是赚的。
可见,无论站在社会价值还是商业价值的角度,杨金成和郭庆都清晰地洞察到炒菜机器人的必要性。
不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价值从来只能指引,想要真正跑通商业模式,还得依靠技术的大腿。
炒菜机器人从来不是个冷门赛道,多年前《我爱发明》中的炒菜机启发了一代人,让无数英雄好汉以身入局,但大多折戟沉沙。
橡鹿科技能独立潮头,仰仗的不是运气,而是无数日夜的技术突围。
烹饪是一门艺术,想炒出一盘有锅气的菜,控温、颠锅、调味都大有学问。
仅从中餐维度来说,人类大厨依赖经验,而炒菜机器人则要靠量化,这就需要把很多菜的烹饪工艺,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步骤。
为了实现全方位的量化,橡鹿科技有一半员工从事研发、每年研发费用过亿,这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需要极大勇气。
杨建成回顾那段研发摸索的经历,用了八个字来形容:盲人摸象,非常痛苦。
研发团队把炒菜机器人的800多个零件全部自研,从泵到电机,再到调料体系、加热体系、制动体系、安全体系、食品烹饪体系、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等等,一步步实现突破。
就比如说大厨的主要技能“颠锅”,传统炒菜机器人很难精妙地控制力度,很容易把菜炒散或炒成一团,但橡鹿科技做了件什么事呢?
他们直接邀请潜水艇专家,研发出微缩搅拌装置,光零部件就达到49个。
用业内人士的比喻来说,就是“潜水艇级搅拌机”。
再比如说中餐炒菜需要“挂糖色”,但对于机器人来说极具挑战,糖下到油里的几秒钟内,必须做到均匀不煳,味道也要恰到好处,这其中的关键是对温度的精准把握。
为了实现精准控温,团队反复测试,消耗了超4吨辣椒炒肉和3吨西红柿炒蛋,才通过AI控温系统和电磁温度域精准定量,实现了炒锅热量的稳定输出,攻克“挂糖色”环节。
除了温度把握,传统炒菜机器人还有一个致命缺点:菜谱太少、适用性不强。
有的能炒土豆丝,却炒不了小炒肉,有的能炒黄牛肉,却炒不了小炒鸡。即使是一道酸辣土豆丝,国内也有几百种做法。有的食客喜欢吃脆的,有的喜欢吃面的。
正因重口难调,所以传统炒菜机器人,还是要依赖厨师的经验去完成出品,实际的体验很鸡肋。
不过,随着近年一项新技术的爆发,让杨建成团队找到了敲门砖,从而敲开了丰富菜谱的大门——AI。
通过智能炒制算法和大量专业数据的训练,橡鹿的炒菜机器人能针对不同类型的食材,让机械锅铲能用不同的力道和频率工作,厨师只要把做法输入系统,机器人炒上一遍,就学会了。
此外,AI算法的投入还为菜品带来个性化调整,就是后厨可以选择,多加点盐或者少放点辣,去花椒或者去葱,能满足更加细致的需求。
短短4年里,美膳狮AI炒菜机器人已历经6次迭代,不仅能炒小炒黄牛肉、麻婆豆腐、西红柿炒蛋等家常菜品,甚至拔丝地瓜这样复杂的菜品也能做得得心应手。
在橡鹿科技的内部测试中,他们经常请大厨与机器人同炒一道菜,由厨师自己盲测品尝,他们多数时候尝不出差别。
了解完炒菜机器人的恐怖实力后,我们回到开头那个具体的问题上来:
炒菜机器人,能让楼下的现炒浇头面馆提高效率吗?
答案不言而喻。
由于人类厨师要10分钟左右完成的菜,炒菜机器人只要3到5分钟就能炒出来,所以花14万元购买两台小钢炮配合一名操作工,效率是可以和这家面馆后厨的3位厨师持平的,成本也能有效控制。
不过,我觉得这家面馆很难上马炒菜机器人。
主要原因,是试错成本低。对这家开业没多久、单打独斗的小店来说,有稳定生意就已经知足,即使承载不住所有客流,也没必要再耗费十万元“冒险”。
小本生意,“稳”比“快”更重要。
这也恰好解释了橡鹿科技的客户画像:一类是创始人本身就愿意拥抱新技术,不排斥用科技优化运营;另一类则是标准化程度高的连锁品牌。
对于已经形成连锁的餐馆来说,炒菜机器人是极具性价比的选择,不仅能用最低成本实现千店一味的稳定性,也能减少人员管理的成本和难度。
但,这并不意味着私家小店会被炒菜机器人淘汰。
在我看来,小店所追求的是口味独特性,而连锁品牌追求的是标准化。两者本就有着不同的经营生态与用户定位,不会因一款机器就改写生存规则。
相反,在厨师存在巨大缺口的当下,炒菜机器人与人类厨师更像是同盟 ,一致目标是守住现炒的灵魂。
毕竟对于咱们普通消费者而言,在意的从不是“谁炒的菜”,而是食材够不够新鲜和健康。
在街头阴暗处的“预制料理包”和连锁餐饮的“中央厨房”面前,我们希望人类厨师和炒菜机器人联起手来,用匠心和锅气驱逐无良的商家。文/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