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我刚刷到“丝袜奶茶真给套丝袜”这新闻时,差点把嘴里的茶水喷屏幕上。脑子里第一反应是:啥玩意儿?是我想的那种丝袜吗?就……穿腿上那种?深圳这家茶餐厅,可真是个人才啊!
新闻是这么说的,有网友晒图,一家茶餐厅的“丝袜奶茶”,的的确确、明明白白地用一只肉色丝袜套在了奶茶瓶外面。包装嘛,餐厅工作人员回应了,是公司设计的,还特意强调“销量挺好的”。你品品,这话说的,既有点小骄傲,又带着点“你别管,反正有人买账”的潜台词。我都能脑补出店员说这话时,那种带点无奈又觉得挺好玩的复杂表情。这事儿一下就在网上炸开锅了,有人说创意满分,有人直呼“膈应”、“无法下嘴”。
一、丝袜奶茶的“老祖宗”,可不是这么玩的
咱得先掰扯清楚,传统的“丝袜奶茶”到底是个啥。说真的,这可跟女性穿的丝袜没半毛钱直接关系!它的名字,来源于那个用来过滤茶渣的棉纱茶袋。老师傅们反复拉茶,那个白色的棉纱袋被红茶染得变了色,时间一长,看起来皱巴巴、油亮亮,有点像当时的那种尼龙丝袜。所以,“丝袜”在这儿,是个特别形象的比喻,说的是那个工具的状态,是手艺的见证,透着一种烟火气里的功夫感。
我印象里,最早是港式奶茶这么叫开的。那种奶茶,茶味浓醇,口感丝滑,关键是那份手工拉制带来的独特风味。现在可好,深圳这家店直接给你来个“实物与包装高度一致”,把比喻义给坐实了!这脑回路,你不能说它不对,但就是让人觉得……嗯,很清奇。有点像你听说“老婆饼里没老婆”于是愤愤不平,结果真有个店为了满足你,每个饼附赠一张老板娘的合影一样,让人哭笑不得。
二、是恶俗营销,还是无伤大雅的创意?这是个问题
这事儿为啥能吵起来?细思极恐啊朋友们。反对的人,觉得膈应,太正常了。毕竟“丝袜”这个词在咱们常见的语境里,和贴身衣物绑定得太深了。你想想,一个喝的东西,套上个容易让人产生微妙联想的物件(哪怕是全新的),心理上这关确实有点难过去。这会不会有点打擦边球、搞恶俗营销的嫌疑?毕竟,用点引人遐想的东西来博眼球,是某些低端营销的惯用伎俩。
但另一边,支持的人觉得,这就是个玩笑,是个梗,别太较真。人家套个新丝袜,干净卫生,就是个包装创意,跟你用个丝带捆一下、套个纸环没啥本质区别,无非是用了“丝袜”这个元素,跟产品名来了个梦幻联动。销量挺好也说明,确实有不少消费者买账,觉得好玩、有意思,拍照发朋友圈效果拔群。在现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能让顾客记住,甚至主动传播,你不得不承认,这招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效的。
三、抛开丝袜争议,我们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说真的,吵归吵,我们或许该往深处想一层:我们消费一杯“丝袜奶茶”,消费的到底是什么?仅仅是个名字,还是个包装的噱头?
本质上,我们买的应该是一杯好喝的奶茶,是那份独特的、顺滑的港式风味。是老师傅的手艺,是茶叶和淡奶完美融合的香气。如果本末倒置,过分追求外在的、甚至有点猎奇的包装,而忽略了产品最核心的味道和质量,那才是真的亏了。你品品,如果这家店奶茶本身难喝得要命,就算套个金丝袜,估计也没人想买第二次。反过来,如果它家奶茶确实做得地道,好喝到让人忽略包装的那点小争议,那这个“丝袜套瓶”反而可能成为一个让人会心一笑的记忆点。
这就像有些人吐槽的,现在有些商家,在产品核心价值上不下功夫,尽整这些花里胡哨的活儿。这其实挺反映一种普通消费者的担忧:怕被形式主义忽悠了,怕为华而不实的东西付费。
写在最后:宽容看待,但底线不能丢
所以,对于深圳这家茶餐厅的操作,我的看法是,可以宽容,但得有底线。
宽容在于,这世界需要一点无伤大雅的幽默和创意。只要它确保套上去的“丝袜”是绝对全新、干净、卫生的,不涉及任何虚假宣传(人家都明明白白给你看了),那么,作为一种市场行为,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次大胆的、有点冒险的营销尝试。市场自然会给出答案,销量好说明有它的受众。我们不必一棍子打死,上纲上线。
但底线在于,作为消费者,我们的注意力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好喝,才是硬道理。这次是丝袜,下次保不齐又有啥新花样。但万变不离其宗,食物的本质是美味与安全。商家可以玩创意,但绝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触碰公序良俗和卫生安全的红线。
说真的,生活已经够累的了,遇到这种让人会心一笑或者眉头一皱的新闻,乐一乐,讨论一下,也挺好。最终,你的钱包和你的味蕾,会告诉你最真实的答案。反正要我选,我还是更关心那杯奶茶,到底拉得够不够丝滑。至于瓶子外面套了啥,只要干净卫生,嘛……就当是个行为艺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