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文化学者余胜海先生的饮茶随笔《时光不负茶滋味》一书,近日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中国当代茶学泰斗、中共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华先生亲自为本书作序;著名茶学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姜仁华,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岳飞,著名作家、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联袂推荐这本书,并给予了极高评价。
《时光不负茶滋味》 余胜海/著
为什么这么多顶尖专家、学者都在推荐余胜海先生的饮茶随笔《时光不负茶滋味》一书呢?这本书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一、颠覆人们对茶的传统认知
《时光不负茶滋味》一书记录了作者余胜海三十多年的饮茶经历、寻茶过程、品茶心得以及人生感悟,全书共分为茶与生活、寻茶探秘、茶韵心语、茶道美学和饮茶感悟五个部分,通过清新雅致的文笔,细致描述了茶叶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和特色,生动呈现茶的包容之美、宁静之美、清雅之美、和悦之美和韵味之美。书中既有作者深入茶山、走访茶馆勾勒的市井生活画卷, 也有其与茶结缘的逸事及对生命况味的思考,彰显了作者对茶文化、对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时光不负茶滋味》 余胜海/著
该书精装彩印,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灵动的文字蕴含深邃的文人气息,随处可见的唯美金句,更是直击心灵,读起来轻松惬意,引人入胜,让每一位读者在获取丰富而实用的饮茶新知的同时,还能获得顿悟的快感,值得每一位爱茶人士阅读珍藏。
这本书颠覆了人们对茶的传统认知,将中国人饮茶的那些事都讲明白了,引导人们走出饮茶的误区,被专家学者称之为“当代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之作”。
二、名家点评:这是一部当代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之作
中国当代茶学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在推荐序中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时光不负茶滋味》一书文笔清雅隽永,情感真挚,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引人入胜。阅读本书,不仅是对茶文化、饮茶知识的学习,还能够让我们在喧嚣世界找到那份久违的宁静和满足,感受生活的美好,堪称是一部当代中国茶文化的精妙之作!”
(作家余胜海向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华赠书)
著名茶叶专家、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姜仁华点评道;“余胜海先生知茶、懂茶、爱茶。这部随笔是他30多年寻茶、品茶、悟茶的结晶,该书以茶载道、以茶明志、以茶观心,不仅让你领略“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气,也让你感悟“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清欢味,是一部中华茶文化推广普及的经典作品,还是现代都市人净心明智的减压书。”
著名茶学专家、茶文化专家、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岳飞赞誉道:“余胜海先生既是知名作家,又是一位资深茶人,饮茶对他而言,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场心灵的修行,是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感悟。这本书文笔清新雅致,图文并茂,读来妙趣横生,让人学得明白,看得透彻,受益匪浅。”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余秋雨点评道:“余胜海将自己三十多年的饮茶经历、心得和感悟都浓缩在这本书里,其文字清雅脱俗,既有文学的优美,又有佛禅的睿智,引导读者进入一种质朴寻常、又自在从容的境界,并把深邃的人生哲理,通过茶一一道来,让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三、年少不解茶滋味,喝懂已是不惑年
余胜海在书中写道:“我人生的第一口茶,来自父亲的茶杯。”记得小时候,他看着父亲天天喝茶,而且总是喝得津津有味,他就好奇地尝了一口,苦得直伸舌头。
余胜海不解地问父亲:茶,这么苦,您为什么还喜欢喝呢?
父亲对他说:“茶如人生,先苦后甜,苦尽甘来,这其中的道理,你长大后就会明白的!”
余胜海参加工作以后,还是不喜欢喝绿茶,偶尔喝点花茶,谈不上喜欢,主要是提神解乏,从未思考过茶与人生究竟有什么关系。
有一次,报社派他去福建釆访一位知名企业家,到了之后,老板请他去茶楼喝茶,看到很多人坐在茶台前气定神闲,悠闲泡茶、奉茶、品茶,茶艺师手法娴熟而又优雅,颇有仪式感,才知道原来茶可以这样喝,让他大开眼界。
余胜海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喝的功夫茶是福建武夷山的金骏眉,那味道真香啊!临走时,这位企业家还送了一斤金骏眉给他。从此,他与红茶结下不解之缘。
回家后,我心血来潮,买了一套精美的茶具,开始学习泡功夫茶,不懂茶就虚心向行家请教,不仅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还结识了很多茶友,有幸喝遍了各种名茶,也学到了很多饮茶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余胜海慢慢懂了茶,对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茶与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茶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饮茶,不仅给他带来了健康和乐趣,还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
三十多年来,他就这么一杯接一杯地喝,一杯茶下肚,人与茶的缘分发挥到了极致,整个灵魂也弥漫出茶香。对茶与人生有了深刻感悟,明白了茶里的人生况味,也能从一壶茶中品出人生哲理,这真是“年少不解茶滋味,喝懂已是不惑年!”
四、寻茶探祕,了解茶之真色真味
余胜海常年行走于全国各个茶源地,寻找那些品质优良、风味独特的茶叶,了解其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及其特色。他认为这个过程不仅是对茶叶本身的探索,也是对自然人文景观的探寻,只有置身其中,才能真正了解茶之真色、真香、真味。
寻茶之旅是艰辛的,而余胜海认为只有敢于踽踽独行,以苦为乐,就能感受到那种难以言说的一路芬芳。同时也让他懂得感恩和倍加珍惜每一杯茶,珍惜每一刻与茶相伴的时光。
此外,余胜海还以普通茶客的身份走进全国各地的茶馆,了解当地的茶文化,感受各地的市井生活。
成都茶馆
余胜海在《时光不负茶滋味》一书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市井生活画卷:清晨的杭州茶馆里,一撮西湖龙井在玻璃杯中舒展成翠绿的芭蕾;午后的苏州茶馆里,茶香袅袅,演员怀抱琵琶,轻拨琴弦,吴侬软语,婉转悠扬,诉说着姑苏的深情,让人如痴如醉;傍晚的成都茶楼中,长嘴铜壶划出的金色弧线正为老茶客续上第三遍茉莉花茶……呈现中国茶馆文化的千年传承与现代魅力。
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还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高雅,都让我们无法回避茶的重要性,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喝茶要化繁为简,越简越快乐
在喝茶这件事情上,余胜海是个“极及简主义者”。他认为,喝茶不是艺术,不是束缚,不必在意茶叶的年份和品牌,不必把茶文化说得太玄乎,泡茶也不需要太繁琐的步骤,更不需要花里胡哨的东西。喝茶本身就是一件随心而为的事,无须那么多讲究,觉得好喝就行。
(作家余胜海近照)
他在书中写道:“生活,简而不失其华;喝茶,简而不失其味。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看淡一些事,会简化一些东西。喝茶,喝到最后就是化繁为简,越简单越快乐,一把壶,一只杯,一个人,足矣!当喝茶不被形式、礼节规范所束缚,就回归到了最为本真的状态。”
作家余胜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引导大家正确地认识茶、简单地饮茶,正确地饮茶,让更多的人爱上喝茶,借茶修身,以茶养性。
六、喝茶喝的是一种心情,品茶品的是一种心境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理想生活,对于余胜海来说,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一杯茶、一本书、一整天,怡然自得。这不仅是对于物质生活的满足,更是对于内心丰盈与精神充实的向往。
余胜海老师告诉我们:茶之道,不在于茶,而在于心。喝茶喝的是一种心情,品茶品的是一种心境。在这个喧嚣的社会,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昂贵的茶叶和茶具,而是喝茶的心境。昂贵的茶叶和茶具易得,而轻松愉悦的心情和淡然的心境难求。
他说道:“茶的魅力在于能让人的内心平静下来,内心的平静是一股最强大的力量,它可以过滤掉我们不需要的思想,从繁杂的俗世中安然抽身,也能让我们脚踏实地的活在当下,而饮茶时需要这种平静淡泊的心境。”
七、人生如茶:苦尽甘来是好茶,更是好人生
很多人都说:“人生如茶”。余胜海老师在书中也谈到自己对“人生如茶”的感悟:人生如茶,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茶在滚烫的水中涤荡着,起起落落,先苦后甜,苦尽甘来,最后归于平淡,这不正是我们的人生写照吗?苦尽甘来是好茶,更是好人生。在茶的苦与甘中,我们体验到了人生的起伏,学会了在波澜中保持内心的平静,领悟人生真谛。
余胜海老师告诉我们:茶只有两种姿态:沉,浮;饮茶不过两个动作:拿起,放下。沉与浮,拿起与放下,却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因此,我们要懂得沉时坦然,浮时淡然。世事原本可以像喝茶一样,不过一拿一放。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是魄力。拿不起,就会碌碌无为,放不下,就会庸人自扰。该担当的,要担当;该遗忘的,要遗忘。有些事,我们不必纠结于心,有些人,我们不必纠缠不清。凡事看淡一些,看轻一些,不要太计较得失,把心放宽,命运从此改变,福气便会如春风般悄然到来。人如果走不出自己的执念,到哪里都是囚徒。人生苦短,唯有自渡,放下执念,放过自己,心若快乐,世界无苦!
人生如茶,茶不过一满一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生切忌过于圆满,要空杯以对,只要保持空杯心态,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装不完的欢喜与感动。
余胜海老师在自序中写道:“忙里偷闲品茶香,静享生活好时光。唯愿本书读者和茶友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养成喝茶的好习惯,在一缕茶香中找到内心的丰盈与安宁,享受悠闲时光!”(袁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