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度过103岁生日的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这一消息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各界深切哀悼与追念。
作为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及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将自己的一生形容为“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
他不仅是科学界的巨擘,其跨越世纪的生命历程也堪称传奇。
晚年时,他依然思维活跃、精神矍铄,每次公开亮相都令人感叹其生命活力。
在一次直播中,面对网友关于长寿秘诀的提问,杨振宁坦言,除了基因与医疗条件外,更关键在于保持平稳心态与良好习惯。
综合他多次在公开访谈中分享的生活智慧,可以总结出以下五点养生心得,供大家借鉴,愿每个人都能拥抱更健康、更充实的人生。
01
经常读书,心静是最好的保健品
杨振宁曾在采访中说道:
“读书不仅可以增知识,长学问,博学多才,也可以防治疾病,养德健身。许多疾病来源于不良的情绪和不良的品行。”
在先生看来,书籍的功效是任何保健品都无法比拟的,它是定心良药,能于烦闷时抚慰心灵,引人走向内心的强大与境界的高远。
从7岁在清华园爬树研草的孩童,到12岁读《神秘的宇宙》立下诺奖之志,再到晚年深耕古籍,书籍始终是他心灵的避风港。
现代医学研究也佐证,持续阅读能使大脑前额叶皮层保持活跃,降低焦虑激素水平,其养心效果远超保健品。
一个人若是不常阅读,就容易困在碎片信息里,让大脑变得迟钝。
而每天坚持读书的人,脑部血流通畅,记忆和学习能力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
把读书变成习惯,用文字滋养大脑,这样,即便同样会变老,经常读书的人也能活出更丰富、更敏锐的人生。
国学泰斗饶宗颐先生活到了101岁高龄,他将自己的长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勤于动脑。
他曾直言,一个人要长寿,就必须让头脑始终保持活跃,先生也用一生践行此道。
无论是在大学任教,将大量时间投入阅读与研究,还是退休后雷打不动地每日读书至少两小时,甚至年届八旬仍坚持每日钻研十几页艰深的《甲骨文通检》,都未曾间断。
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阅读,让他的大脑始终保持清晰敏锐,有效地延缓了衰老的进程。
正如神经学家克里斯滕·维约米耶所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你读书越多,你的大脑就越能保持健康。”
对普通人而言,不必如学者般博览群书,每天抽出半小时,读几页好书,让思绪暂时脱离日常琐碎,就是一种很好的静心练习。
常读书以养心,常养心以开怀。
这份精神上的滋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02
养好心态,有好心态才有好身体
杨振宁先生在75 岁时遭遇轻度心肌梗塞,做了心脏搭桥手术。
术后杨振宁十分乐观地表示自己很幸运,还笑言“准备活到一百岁”。
在杨振宁先生的生命历程中,乐观始终是他不变的精神底色,他习惯于用积极的视角看待一切。
无论是学术困境还是生活琐事,他都从容应对,步入晚年后,在家人的悉心陪伴下,他的心态也愈发平和宁静。
杨振宁用百年人生证明,好心态不是天生,而是历经世事打磨后的主动选择。
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你会发现一个规律:
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人,往往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小病不断。
而那些乐观豁达、笑口常开的人,常常容光焕发,步伐轻盈,显得格外年轻。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而养好心态,省下的是医药费,赚到的是快乐、是机遇,更是高质量的生命。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拼的不是一时的速度,而是全程的耐力,这个耐力,就来自于你的心态。
中年以后,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身体机能正悄然步入一条缓慢的下坡路,精力总是大不如从前。
除了坚持锻炼,我们更需要一场向内而行的养心、养神、养情绪。
身心愉悦,才是对健康最好的投资。
当眉头舒展,当心头重负被卸下,一副轻松愉悦的身心,自会反馈给身体最好的状态。
唯有安顿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才有足够的资本去对抗生活的无常,也才有源源不断的力气,稳稳地托举起身后那个家。
03
生活规律,慢食多餐,骑车健步
杨振宁先生的饮食之道,精髓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怎么吃”。
他除了正常的一日三餐外,每隔2-3小时会少量进食,且讲究慢食,通过这种方式,确保身体始终获得稳定而均衡的能量供给。
谈及运动,杨振宁先生曾形容自己很“懒惰”,平日里并不会频繁运动。
但他会偶尔骑健身脚踏车,也很爱走路,他说:“我喜欢走路,年轻的时候,每到一个城市,我是以步行去认识这个城市。”
他将运动融入生活,步履之间,既是游历也是锻炼。
除此之外,杨振宁还一直坚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来不熬夜,让身体在自然的节律中得以修复与蓄能。
真正的养生,正是如此,起居有常,作息规律,用一种温和而持久的方式,为生命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这正应了国医大师薛伯寿的箴言:“遵从自然规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养生最好的灵丹妙药。”
对普通人来说,与其追逐昂贵的保健品,不如先从这些基础做起:
晚上11点前入睡,每天保证7小时睡眠;饮食清淡,多菜少肉;坚持运动,活动身体。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习惯,恰恰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真理。
生活规律,本身就是一种最根本的自律,而自律,终将兑现为健康的自由。
请记住,你的身体,是你在世界上唯一永久的居所,你如何建造它,它便如何庇护你。
从今天起,愿我们都能:三餐有序,四季有常,在规律的节奏里,养出一副好身体,安顿一颗从容心。
这,便是我们在这纷繁世界里,对抗无常最坚实、最宁静的力量。
04
远离烟酒,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古语中讲:“卫生之道,节嗜欲,慎起居,少思虑,恬淡虚无,是也。”
意思是,养生之道,在于节制嗜好欲望,保持内心的安宁淡泊、清静无为。
远离烟酒等有害物质,是养生保健的基本要求。
杨振宁不仅在年轻时就认识到这一点,更是终身践行。
他不抽烟、不喝酒,很多对身体不好的习惯,他都没有,一生保持着质朴的爱好习惯。
在西南联大的艰苦岁月里,同窗好友偶有借烟酒排解愁绪,他却始终坚守底线;功成名就后,面对各种宴请,他也只以茶代酒,尽显自律本色。
这份自律背后是对健康的清醒认知,他明白,健康需要日积月累的守护。
养生从不是复杂的学问,守住“不碰恶习” 的底线,便已赢在起点。
作家莫言年轻时很爱喝酒,酒量也好,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他。
一次,因为喝酒太多他酒精中毒,在医院抢救了半天才好转,这场病让他彻底醒悟。
从那以后,他就开始戒酒养生,空闲时不再参加各种酒局,而是抓紧时间锻炼身体,后来有了外孙女,更是狠下心来戒了烟。
他说,这样做可能在人情往来上显得不太周到,但人这一生,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健康。
杨振宁与莫言,一个一直守着好习惯,一个戒掉了坏习惯,二者都指向同一个道理:养生之要,首在去害。
有句话说的很对:“凡善养生者,莫不以戒为始。”
这个“戒”字,看似是限制,实则是更大的自由,是从被欲望支配,走向掌控人生的自由。
当下,不少人沉迷于烟、酒、熬夜、无节制的娱乐等,这些无一不是侵蚀健康的隐形杀手。
从今天起,不妨也检视自己的生活,是否有需要戒除的恶习,是否有需要守护的健康底线。
要知道,成年人最大的成熟,是懂得为健康踩刹车,不为短暂的欢愉,透支长久的本钱。
守住这份清醒与自律,便是在漫长岁月中,为自己积攒下的最宝贵的生命资本。
05
科学养生,从不盲从滥用药物
杨振宁对养生之道,也始终保持着科学家的理性与审慎,不轻信未经证实的养生偏方,也不盲目跟风所谓的神奇疗法。
他说:
“在与朋友闲谈中,有人讲到很多人好食药,顿时感到好奇。
看看广播、电视、广告牌上名目繁多的药品广告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再看一看我们的身边,患点小疾,就各种寻医问药,往往是小病大治。”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各种养生说法层出不穷,更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
首先要相信专业医生的建议,而不是轻信网络传言;其次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不随意服用保健品;最后要明白,养生是个性化的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身边有个邻居李大妈,每天要吃七八种保健品,从维生素到蛋白粉,一年花费上万元,结果肝功能反而出了问题;
同事小王才四十出头,就跟着网红吃各种“抗衰老”神药,最后因药物过敏住进了医院。
不要用身体的代价,去验证一个谣言的荒谬,在健康问题上,盲从是最大的风险,理性是最强的免疫力。
莫让养生,成为另一种形式的“伤身”。
真正的健康智慧,在于懂得养生的最高境界,是静下心来读懂自己的身体信号。
当膝盖隐隐作痛,就别勉强爬楼锻炼,而是选择舒缓的散步;当夜里辗转难眠,别再焦虑地数羊,而是泡个脚、听听戏。
年纪越来越大,学会与慢性病和平共处,按时服药、定期检查,比任何偏方都来得实在。
最终我们会发现,放下对“速效养生”的执念,在从容中寻回身心的平衡,这才是岁月赋予我们最宝贵的智慧。
▽
杨振宁先生曾说:
“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
103 岁的人生长度,源于对生命的敬畏;诺奖级的人生高度,源于对事业的执着。
当我们追思这位科学巨匠时,更应读懂他养生哲学背后的深意:长寿从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把平凡的习惯坚持成必然的智慧。
正如他在《归根》一诗中所写:“千古三旋律,循循谈笑中。”
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从容与自律,在岁月中沉淀心性,在日常中守护健康,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