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丞
2021年月,由孟廣順編劇、金霖導演的電影《高鐵作證》正式公映。 這部以高鐵為主題的電影向觀眾展現了高鐵建設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與抗爭,展現了一代高鐵建設者的風采和風貌。 p>
這是一部關於高鐵建設的現實主義力作。 近年來,反映國家重大歷史事件的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愈來愈熱,以《長津湖》《奪冠》為例,反映我國重大歷史成就的電影,俱獲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激發了觀眾一次又一次的觀影熱情。 高鐵建設近年來在國內蓬勃發展,我國高水準的高鐵科技水准,使得中國高鐵成功走出國門,成為我們面對世界時的一張金名片。 這是一段進行著的重大歷史,而文藝界中,現時反應"中國高鐵"的影視作品卻並不豐富。 以兒童劇集《高鐵俠》為例,僅僅是借用高鐵元素講述劇情故事,遠不能够承載反應波瀾壯闊的高鐵建設史。 這在其他各國的影片也是如此:將鐵路當作劇情發展的地點或是一種場景點綴,而沒有將其當作創作的題材。 2016年,紀錄片《中國高鐵》上映,這部紀錄片較為全面地展示了我國高鐵的高速發展的歷史成就與建設過程,獲得觀眾廣泛好評。 而劇情片《高鐵作證》與紀錄片又有不同。 作為劇情片,其受眾面更廣,對於高鐵建設中所遇到的困難,並不是呈現式的轉述,而是進行了一場引人入勝的演繹。 p>
《高鐵作證》重視故事的講述手法,開篇即展示了一場异常嚴重的塌方事故,而後以倒敘的手法徐徐講述這一場驚心動魄的高鐵建設故事。 這不僅引起了觀眾對高鐵建設者命運的關心,也讓觀眾對高鐵建設當中的挫折有了更震撼更直接的感觸。 p>
影片讓高鐵建設中的多重衝突交織地進行,其一是高鐵建設需經臨礦區,所面對的人事阻撓; 其二是高鐵建設所面臨的大自然難關。 p>
關於人事困境的刻畫,以及礦主喬富寶的形象塑造,是講究真實性的,而非戲劇化、臉譜化。 僅從解决礦區問題的橋段來看,觀眾就能看出喬富寶這一人物的複雜性:利慾薰心,卻又十分重視對八十歲老母親的感情。 喬富寶的名言:"我是一個商人。" 在商人的身份之下,喬富寶卻也是一個孝順的兒子。 喬富寶並非一味地作惡,而是仍然保有了勸返的可能。 當觀眾誤以為影片會以傳統劇情鬥爭的管道去推進解决礦區問題時,男主角鐵建卻選擇了出人意料的管道來化解問題:不是一味地鬥爭,而是以博愛的胸襟來化解干戈。 高鐵建設總指揮鐵建在喬富寶出門籌備母親壽宴時,救助了獨留家中犯病的母親。 在獲得礦區隨時有塌方危險的檢驗報告後,鐵建摒弃前嫌,第一時間坦誠告知喬富寶。 這種化解是極具現實主義美學特徵的,也正是通過這樣一次一次大愛的抉擇,深深刻畫了鐵建質樸又不失智慧的鐵路人形象,這樣的形象讓觀眾感到信任和溫暖。 鐵建在此處成為了一種象徵性的人物,他的背後是千萬萬任勞任怨,智慧肯幹的高鐵建設者。 在影片《高鐵作證》中,博大的"愛"正是一重要的審美元素,這種"愛"是寓意深刻的。 影片中既有真摯的親情,也有崇高的家國情懷。 在這個避免煽情的時代,這樣的"愛"是坦蕩蕩的,也是醇厚可信的。 而這樣的"愛"更象徵著高鐵建設的總體歷史,在觀眾的心中久久激蕩。 p>
同時,家庭的親情之愛,也是影片發展的一條重要線索。 《高鐵作證》將高鐵建設中的多重衝突困難,以交織的戲劇管道去呈現,保證了影片的觀賞性。 其情節跌宕起伏,擅用伏筆和閑筆調節劇場冷熱,在高鐵建設的緊張氣氛之中,家庭親情是調劑影片節奏的重要因素,也使得高鐵建設者的形象更豐富飽滿。 金幗英在高鐵建設中是總工程師,在高鐵建設場上是一派果斷敢幹的女中豪傑形象,而同時,她也是一個平凡的母親,一個孝敬親長的女兒,在家人面前展現出的是溫婉可親的一面。 以金幗英為例,影片並沒有仄逼地表現一次高鐵建設施工過程,而是專注於塑造一個個圓潤的高鐵建設者有血有肉的形象。 在影片的開頭,鐵建的父親生病,但近期病情稍有好轉,也讓鐵建能够暫時放下心來專心面對自己的重擔去完成高鐵建設工作。 到了影片的後半部分,高鐵任務進入了艱辛時刻,鐵建父親的病情卻陡轉直下。 在這裡,鐵建所面臨的是人生相當艱難的抉擇。 是暫時放下工作,前去照看病重的父親,或是舍小家顧大家? 此處,影片給了鐵建充足的時間去演繹這一種複雜的感情。 鐵建作為一個高鐵建設者,並沒有簡單而機械地直接捨棄無法割捨的親情。 而是條件反應式的,立刻决定拋下工作,前去陪伴生養自己的父親。 當天,正是董事長第一天來檢查工作。 但相對於為了給董事長留下一個好印象,鐵建更關心的是病房裏的父親。 天下著豪雨,車沒開多遠,鐵建又明白現在高鐵建設最關鍵的時刻,高鐵人的責任感又使得他不得不暫時放下對父親的愛,毅然决定調轉車頭,繼續投身工作。 p>
鐵建和金幗英等八位鐵路人塌方被困硐室後,影片並沒有簡單而程式化地處理這一場景。 此處所展現的,是極端條件下人類對於"生"的渴望之情。 編劇用了充分的場面去表現鐵路建設者在被困後的迷茫和恐懼。 這是塌方後人類最真實的情緒。 這使得高鐵建設者的形象不至於一味拔高而過度扁平化。 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硐室中,工人們迫切需要一種勇氣,一種信念,來支撐他們渡過難關。 而這種信念的來源,則來自於一種坦誠相待的力量:鐵建和金幗英作為領導者,真誠地反思自己身上的問題。 這種坦誠也讓躁動的鐵路工人更早地放下成見,共同面對眼前的困境。 p>
編劇對於塌方的場景處理,具有極高的現實主義創作素養。 這種現實主義的敏感性,填補了高鐵專業領域的創作空白。 除了眾人的反應、塌方的具體景象,更豐富了影片真實感的是精巧的細節,這是深入肌理的生活實踐經歷所帶來的。 例如打通求生筦道的詳細操作和緊張感、硐室中只保留一支手電筒時每個人臉上微弱的光、救援隊伍救出硐室被困人員後,匆忙的"遮住他的眼睛"的畫外音等等場面。 恰恰是這些真實而瑣碎的細節,在銀幕上還原了救援場面的緊張氛圍,將觀眾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一種真實的專業性表述在無數精確的細節中呈現,也讓影片中的緊張氣氛有所依傍,使得觀眾與影片中的人物共命運共患難。 在此基礎之上,編劇進一步深入鐵路建設者被困硐室裏所遇到的其他困難:缺水、缺糧、胸悶不適。 此刻影片所關心的不再是戲劇與轉折,而是一代高鐵建設者所面臨的災難的具體呈現。 對災難的真實性要求此刻遠遠高過了戲劇性的追求。 p>
硐室裏的挑戰,除去生理因素,更困難的是精神意志無可避免地再次消沉。 求生筦道的細微的摩擦之聲,幾次在影片中起到作用,就像是黑夜中微暗的螢火,為他們帶去希望的微光。 在經過了長期的壓抑場面之後,救援有了實質進展,影片在生命筦道打通之際,終於迎來了壓抑情緒的大爆發,各方場面在瞬間變得激昂奮進。 也讓銀幕前的觀眾暫時舒了一口氣,心情隨著硐室中歡呼而獲得了釋放。 p>
但生命筦道的打通遠非救援的成功。 隊員們意志複又消沉,硐室再度塌陷,大家再次面臨新的挑戰。 這次的挑戰又將觀眾稍稍放下的心懸在了最高點。 金幗英受傷的瞬間,讓充滿希望的場面與歡呼重新跌入冰點。 而硐室外,金幗英年幼的兒子一直在哭喊著為自己的母親祈求。 影片到這一刻,觀眾已經與每一位高鐵建設者產生了無比緊密的關切,已有了一種複雜的真實感情:先前是敬佩,此刻是發自心底最真誠的牽掛。 p>
繼生命筦道之後,逃生筦道終於打通了,但硐室卻到了塌陷之際。 在生命的關鍵時刻,鐵建對金幗英不拋弃的衕誌情意,更將影片推向了情緒的高潮。 直至最後倆人獲救的那一刻,影片在圓滿的結局中獲得了昇華。 p>
正如影片《高鐵作證》的片名所言,中國偉大的高鐵發展歷程所見證的,恰恰是一代高鐵人在背後的無比艱辛的付出。 《高鐵作證》從電影美學出發,填補了劇情片中高鐵主題的空白,使得高鐵建設的偉大光輝事蹟與審美愉悅相結合,更好地弘揚了高鐵建設的時代精神。 而其以高超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刻畫出以鐵建為主的一代高鐵人形象,讓每一位觀眾都更深刻地感受到高鐵建設者崇高的使命感、信念感,並為之振奮共鳴。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