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ong> ? span> span> span>< strong> 全球健身gif圖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在練習臥推時,只需看一下杠鈴、啞鈴的重量,馬上清楚瞭解自己所推的負重; 且能輕鬆方便地增减、調整。 span>
但當徒手練習"俯臥撐"時,究竟推起了多少重量、又該如何調整强度呢? 好像就沒有那麼一目了然了…
< strong>01
< strong>常規俯臥撐
實際上,屈伸手臂、完成1個常規俯臥撐,所推起的重量介於自身體重的65-75%。 發力肌肉(包括胸肌、三角肌、肱三頭)具體所承受的重量,主要由每個人不同的上/下身體重分佈,以及所處的俯臥撐階段所决定。 span>
首先,體重更多集中在下身的話,胸肩、手臂所承受的重量相對較少,整體俯臥撐强度會略低些。 相反的,體重集中在上身,則會使上肢肌肉承受更多重量,動作强度隨之上升…
再者,在整一個俯臥撐動作中,隨著屈臂向下、身體重心前移,肌肉所承受的負重逐漸加大,到底部時肌肉受力最大。 而隨著延展手臂、上推身體,重心向後回移,受力則會隨之削弱…
如果對具體數值感興趣的話,不妨將雙手支撐在體重秤上,完成1個俯臥撐,即可獲得大致讀數! span>
< strong>02
< strong>身體角度
那麼在俯臥撐訓練中,要想增减、改變肌肉所承受的負重,最簡單的一種管道就是改變"身體角度"。 span>
當雙手的支撐位置高於雙腳時(上斜俯臥撐),身體與地面的角度越垂直,肌肉所承受的重量越輕; 隨著雙手不斷下移、動作難度不斷加大,直到身體與地面水准的"常規俯臥撐"。 span>
相反的,將雙腳墊起,高於雙手支撐時(下斜俯臥撐),身體與地面角度越垂直,肌肉所承受的負重越大,動作難度越高。 直到身體姿態完全垂直地面的"倒立俯臥撐",此時推起的重量,接近1倍的自身體重。 span>
此外,當練習倒立俯臥撐、身體角度接近垂直時,受力還會大幅轉移、集中到肩膀三角肌上; 整體動作更類似於過頭推舉。 span>
不像水准角度的常規俯臥撐,力量較為均衡地分佈在胸肩、肱三頭上。 這更會進一步加大整體動作難度。 span>
< strong>03
< strong>跪姿俯臥撐
而當練習"跪姿俯臥撐"這一變式時,雙膝跪地的姿勢,即使沒有改變身體角度; 卻可在一定程度上,縮短發力點、和支撐點之間的距離,由此降低動作難度。 此時,推起的重量大約介於自身體重的49-62%之間。 span>
< strong>04
< strong>單側(臂)俯臥撐
練習俯臥撐時,將身體重心集中移向左、右某一側,能將65-75%的自身體重更大程度地集中在該側。 通常雙手間距越大,在底部時,輔助側手臂越接近伸直狀態,主導側所承受的重量就越大。 直到最終用單臂支撐,推起65-75%的體重,此時强度相當於常規俯臥撐的2倍! span>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20324/0454a4dd3fff49fb9ee925e778bf8f3e.gif "/>
< strong>05
< strong>俯臥撐vs臥推
雖說在臥推、俯臥撐這2個動作中,肩肘關節屈伸、移動的模式幾乎一致; 但練習前者時,杠鈴或啞鈴的重量集中在胸部上方的某一點; 而進行後者時,重量則更廣泛地分佈於全身。 span>
通常,臥推更有利於將訓練重心集中在上肢肌肉上,刺激胸肩、肱三頭的同時,積極提升肩胛穩定性。 span>
而俯臥撐則能在訓練上肢的同時,調動覈心肌群,包括腹肌、髖屈肌,甚至是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協同運作。 span>
更多美圖版《每天一句健身話》點擊下方關注姊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