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ong> ? span> span> span>< strong> 全球健身gif圖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要想肩膀看起來寬厚有型,營造出上寬下窄、性感迷人的黃金倒三角,那麼"三角肌中束(側三角肌)"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span>
提到訓練中,相信大部分小夥伴的首選動作都是"啞鈴側平舉"吧! 而實驗研究數據也支持了這樣的選擇,就"對三角肌中束的刺激效果"而言,啞鈴側平舉在一眾常見練肩動作中,高居榜首! span>
不過在實際訓練中,要想通過"側平舉"最快速、高效地促進中束區域增長; 把肩練寬、練飽滿,同時遠離肩部傷病的話,還必須牢牢掌握、應用好下麵4個訓練技巧! span>
< strong>01
< strong>阻力曲線
首先在整一個"啞鈴側平舉"動作過程中,目標肌肉"三角肌中束"並不是始終都承受著相同强度的阻力刺激。 span>
大家用心感受、就不難發現:最初階段,中束受力感很輕、幾乎等於0。 只有隨著啞鈴進一步上抬,阻力强度才會明顯加大,到頂峰姿態時最大。 這也被稱為一個動作特定的"阻力曲線"。 span>
正因如此,如果只依靠"啞鈴側平舉"一個動作訓練中束,就無法保障其全程均衡受力,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增肌提升的效果。 span>
那麼理想的解决管道為:結合"阻力曲線"與啞鈴側平舉相反,使中束在底部受力最强、頂峰最弱的動作。 就比如繩索單臂側平舉,注意將滾輪設定在自身手肘高度。 span>
而如果只有啞鈴的話,則可用一手抓住固定物,維持身體30度左右的側傾角,練習單臂側平舉,同樣能達到底部受力最强的效果。 span>
< strong>02
< strong>常見科技錯誤
不管是練習哪個健身動作,保障科技要領的準確發揮,是高效提升、遠離傷病的基礎與關鍵; 而下麵這3個錯誤,是大部分人在練習側平舉時,最容易犯的! span>
一、雙臂完全朝向兩側——雖說這個動作被稱為"側平舉",但完全將手臂朝向側方練習,不光容易調動肩部其他肌肉發力,削弱三角肌中束的訓練效果; 而且對肩關節也不是特別友好! span>
那麼,為了保障既安全、又高效地訓練,維持雙臂適度前移30度角左右、朝向側前方的姿勢,最為理想! span>
在此基礎上,略微前傾上身,有利於進一步提升中束區域的刺激受力感。 span>
二,抓握啞鈴時大拇指朝下、小拇指朝天花板——不少小夥伴堅信,以這樣的姿態練習側平舉,能收穫更强烈的刺激感,更好的訓練效果…
但事實卻是,這會將訓練重心從"三角肌中束"更多地轉移到"肩袖肌群"上。 同時由於肩關節處於大幅內旋姿態,還會明顯加大傷病風險! span>
相反的,正確的管道為:保持雙手姿態水准,或大拇指略高於小拇指。 span>
三、過於關注、強調把啞鈴"往上抬",這容易調動斜方肌大幅發力; span>
如果想要最針對强烈地刺激三角肌中束,則應想著把啞鈴往外推的發力感。 span>
確保檢查、糾正上述3點錯誤,保准能讓你體會到立竿見影的中束刺激感! span>
< strong>03
< strong>循序漸進
作為一個孤立訓練動作,啞鈴側平舉針對訓練的"三角肌中束"是一塊很小的肌肉區域。 哪怕是換用下一檔更重的啞鈴,負重只比之前大了2kg,通常已經會感受到難度的顯著提高。 span>
囙此在實際訓練中,一些人會以犧牲科技為代價、去加大負重; 另一些人則總是停留在一個負重上,以相同强度訓練…兩者自然都不是最理想高效的。 span>
理想的循序漸進管道為:首先在保障動作科技、準確性的前提下,逐漸新增每組動作次數(最多到30次為止),以確保每組尾聲肌肉接近力竭。 span>
當能够在一個負重上順利完成20-30次後,則可選擇加大一檔負重。 此時,每組所能完成的次數通常僅為之前的一半左右。 但切忌為了數量而犧牲質量,仍需耐心地逐漸新增次數,扎實提升。 span>
< strong>04
< strong>訓練頻率
最後,為了保障三角肌中束茁壯增長,足够的訓練頻率也是關鍵; 通常推薦每週2-3次為宜。 span>
在剛開始階段,可以首先選擇一周中的2天,來針對進行中束訓練,期間至少間隔1天的休息日。 在每次訓練中,建議練習3組常規啞鈴臂彎舉,另外3組阻力曲線不同的"變式練法"。 之後則可根據自身訓練進度、恢復情况,選擇是否要額外新增頻率。 span>
更多美圖版《每天一句健身話》點擊下方關注姊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