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少年,只是個想吃肉的少年"
14歲的小楊剛吃完一隻大肉圓,在病床上擺弄著媽媽買給他的拼圖。
看著小楊臉上的笑容,可能很多人都猜不到他前幾天剛經歷了一場驚險的"災難"。
"我當時看著坐在輪椅上的孩子,不敢相信那是一個14歲的孩子,很瘦小,全身都是出血點和淤青。"浙江蕭山醫院血液內科主任蘇醫生談起對小楊的首次印象。
當時護士剛給小楊抽完血,回頭一看,發現病床幾乎被小楊的血給淹沒了。在經過止血抗感染的搶救後,孩子的情况有所好轉。
但沒多久,血又開始從身體流出,停不下來。這時的小楊急需血小板救命。
"他才14歲,人生遠遠還沒看够,我想救救他。"抱著一線希望,蘇醫生深夜發了一條求救朋友圈。
幸運的是,第二天,有很多好心人都來血站獻血小板了,工作人員忙都忙不過來。
不知道是不是感受到大家愛心力量的支持,小楊的血小板開始上升,終於不需要血小板了,身體情况也開始好轉。
一、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患上白血病?
據國家兒童腫瘤檢測中心發佈的《國家兒童腫瘤檢測年報2020》顯示,在所監測的腫瘤患兒出院人次中,白血病為患病比例最多的病種,占比57.21%。
北京兒童醫院血液腫瘤中心主任鄭胡鏞談到,每年新發的兒童白血病在2萬名左右。所幸,白血病並非不治之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總治癒率現時維持在80%左右。
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兒童白血病的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專家推測,可能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
-裝修
裝修材料中含有多種有毒物質,如耳熟能詳的苯、甲醛、甲苯等,它們都藏於膠合板、油漆、膠水、混凝土中。一旦吸入這些有毒氣體,對身體的危害是即刻的。
-遺傳
研究已經證實,一些遺傳病如唐氏綜合征等,都與白血病有關。一般有白血病家族史的患病風險都比普通人群要高幾十倍。
-父母吸烟
來自加利福尼亞的家庭綜合癌症中心的Adam de Smith教授指出,父母如果是吸烟者,可新增孩子的基因發生突變的風險,從而患上兒童白血病。
有些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也會引起白血病。比如說病毒會通過非正規途徑輸血、使用不乾淨的注射器等等侵入血液,誘發白血病。
二、警惕白血病5大訊號,謹防白血病
據瞭解,兒童白血病早期的治癒率高達80%以上,而治癒的關鍵就是儘早發現疾病。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白血病的發病訊號,一有症狀應及時就醫,不要大意。
發熱
發熱是兒童白血病的首發症狀,引起發熱的原因多是腫瘤熱,即白血病細胞本身釋放致熱物,引起體溫升高。
另一原因是激發感染,正常白細胞尤其是成熟的粒細胞缺乏,導致出現機體障礙。
貧血
貧血也是早期常見的症狀,白血病細胞導致紅細胞無法正常造血,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减少,從而引發不同程度貧血。
貧血早期,孩子一般表現為臉色蒼白、頭暈乏力、吃飯吃一點就飽了,或者是平日活潑亂跳,但突然出現不喜歡活動的情况。
出血
有大部分白血病患兒還會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出血部位以皮膚和黏膜最常見,可見皮膚上有血點和淤斑,會無故的流鼻血,刷牙時容易引起牙齦出血、口腔舌頭血泡等。
案例中的小楊剛被送到醫院時,就有明顯的出血症狀。
關節疼痛
當白血病細胞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骨髓中大量增殖,關節就會由於壓迫導致不同程度的疼痛感。不少家長會誤以為是孩子生長痛的表現,其實很可能是白血病在作祟。
淋巴結腫大
白血病异常,而血液又貫通全身,其影響範圍可覆蓋到肝、脾、淋巴等器官組織的正常代謝,導致這些器官腫大。
囙此當孩子出現不明原因的腫脹時,都需要立刻檢查,以確定其病因進行科學治療。
三、孩子遠離白血病,家長需要知道這4點
醫學專家們通過大數據尋找患病規律,來避免更多孩子被白血病所折磨。經過歸納總結,他們發現,想要孩子遠離白血病,離不開這些要素:
1、環保資料
裝修房子不要貪圖便宜去選購未知廠商或是小作坊生產的資料。目前我國的板材環保等級分為E0、E1、E2級,其中E1、E0級所含的有毒物質接近0,應儘量選擇E1或E0等級的裝修材料。
2、通風半年
裝修好的房子不要急著入住,建議至少通風6個月到一年以上,以减少吸入過多的甲醛等有害氣體。
3、一年儘量別懷孕
孕婦的抵禦能力較低,對於新裝修的房子,多多少少含有有毒的有機揮發物,此時懷孕很可能對胎兒造成直接影響,囙此建議新房子一年內最好不要懷孕。
4、別在冬天裝修
夏季更適合通風,氣溫高,通風好,有利於甲醛等物質揮發後可快速消散。而冬季氣候濕冷,人們更喜歡關窗保暖,不利於快速排出有毒氣體,使有害物質濃度新增。
最後小九給大家分享一個小妙招:裝修完後,不知道家裡甲醛是否超標,可以養一兩條小金魚,若小金魚在一周內死亡,很可能是甲醛濃度過高導致。這時候最好請一些專業除甲醛的機构,進行氣體的稀釋。
參考資料:
[1]《警惕:父母吸烟跟孩子白血病有關!》.醫學界兒科頻道.2017-05-02
[2]《家有兒女|兒童白血病三大症狀莫忽視》.羊城晚報嶺南名醫.2017-02-14
[3]《90%的白血病患兒家中曾裝修!裝修前人人必知的15條經驗!不看很後悔!》.健康時報.2017-06-06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