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有了这张证,我们的炸鸡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上网销售了。”
10月13日下午,在威宁六桥街道的“草海卤炸坊”店内,老板张文杰接过市场监管局一分局副局长马驰送来的《贵州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证》,脸上露出了笑容。
送证上门
这张看似轻薄的证书背后,是一段让众多威宁特色小吃经营者备感艰辛的“转正升级”之路。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破题”
今年8月。威宁自治县市场监管局一分局的网络投诉台账上,几处红笔圈出的记录格外醒目:真空包装炸鸡因“无生产资质”被投诉、本地特色小粑粑原料标注不清引发纠纷、热销特产炒面包装破损遭退款……这些凭借短视频迅速爆红网络的威宁特色小吃,普遍陷入“有口碑、没资质”“销路广、投诉多”的尴尬境地。
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正在指导商家规范存放食材
“以前手机一响,看到‘平台投诉’的提示就发怵。”张文杰一边整理着新到的包装材料,一边回忆道,“包装不合规要赔,顾客说‘没资质不敢吃’要赔,一单几十块的炸鸡,能赔出去几百块,最多一个月赔出去几千块。”
“翻看张文杰被投诉的记录,其中有不少就是职业索赔的诉求。”马驰的指尖落在旧台账上,他说:“从今年五月份开始,我们接到的投诉举报中,关于本土小吃网络营销的案例陡然增多,作为市场监管部门,对商家直接开罚单固然容易,但我们调研发现,辖区有多家尝试线上销售的特色小吃店都面临同样困境,总结原因就是餐饮服务者在法律意识和食品安全风险方面薄弱。与其坐等投诉上门,不如主动送服务到家。”
量身定制的“上门升级”
从9月初开始,市场监管人员渐渐成了张文杰店里的“常客”。工作人员带着卷尺、标准图纸,走进他新租的160平方米门面。他们用粉笔勾出轮廓,在角落标注“原料区(离水源1.5米)”,连紫外线灯的安装位置都在墙上画了红线……
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指导商家进行空间规划改造
这样的“上门辅导”,背后是一套细致的店铺升级方案。
规划前置解难题:协助商户从拥挤的临街小店,搬迁至符合间距要求的合规场地,并依据“生熟分开、洁污分流”原则,将原本混杂的操作空间科学划分为原料处理、热加工、冷却包装三个独立区域;
风险管控筑根基:从原料检疫证明的存档,到食品制作的实时记录,再到成品留样,指导商户建立完整的食品安全管控体系;
资质陪跑省心力:工作人员携带申请表格上门,逐项讲解填写要点,材料提交后全程跟进审批进度,直至证书送达商户手中。
在张文杰家小作坊升级的同时,还有多家制作威宁小粑粑的店铺也正在进行这场“转型升级”。
“以前挺怕他们来检查,现在都盼着他们来指导。”张文杰看着新设计的真空包装袋笑着说。
“服务型监管”暖心助力
“他们一次次主动上门,把我这快撑不下去的生意给扶稳了。”张文杰说,再也不必为平台的资质审核和顾客投诉而焦虑,“现在包装上印着登记证号,平台给了流量扶持,网上的订单多到忙不过来。”如今,卤炸作坊升级完成,销量稳步提升,他的言语间也充满了底气。
张文杰正在制作炸鸡
“我们的目标不是管住,而是护航。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行‘主动上门、量身定制、贴心帮扶’的工作模式,帮助更多的本地特色食品生产经营者升级改造,让更多威宁特色小吃能够持证经营、无忧发展,推动地方特色食品转型升级,将民生实事落到实处,让‘威宁味道’成群结队地走出大山。”马驰说。
通讯员 曹静怡彭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阳
编辑 郑宇潇
二审 汪瑞梁
三审 李中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