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加烟,法力無邊。"
這句朗朗上口的順口溜,讓多少人陷入絕境。
01嚼檳榔17年,患上口腔癌
汪皓(化名),31歲,長沙人,從事客服工作,"嘴巴"是他的掙錢工具。
初中時,14歲的汪皓出於好奇,開始學習大人的模樣嚼檳榔。嚼著嚼著,他發現自己上癮了,一天不嚼就心裡難受。畢業上班後,汪皓的口袋裏有了點錢,每天能嚼三四包檳榔,一包十幾片,一天下來嘴巴就沒停過。
一天刷牙時,汪皓發現右側牙齦上長了一個小腫塊,但他並沒有怎麼在意,以為只是牙齦腫痛。時間一天天過去,汪皓牙齦上的腫塊越長越大,一碰就疼,連說話和吃飯都成了困難。
路邊的檳榔小店圖源:剝洋蔥
隨後,汪皓到湘雅二醫檢查,醫生的話猶如晴天霹靂——口腔癌,要手術切除。
"口腔癌"三個字在汪皓的腦海中回蕩,他一下子癱坐在地上。
02切除三分之二的舌頭
很快,汪皓就住進醫院,等待手術。讓他沒想到的是,湘雅二醫的口腔頜面外科的病房裏,還有十幾比特與他遭遇相似的病人。
住在汪皓隔壁病床的人叫金思駿(化名),第一次手術就已經切除部分軟齶和三分之二舌頭,臉上留下一道深深的傷疤。
手術後,金思駿只能吃流食,體重只剩80多斤。由於舌頭功能受限,金思駿吃飯、喝水經常被嗆到,一陣陣劇烈咳嗽,話也說不清楚,不能正常咳痰,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再次手術後的金思駿圖源:剝洋蔥
一年後,金思駿的腫瘤復發了,手術時氣管被切開,術後徹底不能動彈,每天只能躺在病床上,靠輸送營養液維持生命。金思駿的妻子表示,丈夫嚼檳榔已經有相當長的時間,最多一天要嚼五六包。
"只要能保住命,都能忍。"妻子說。
一、檳榔已被多國禁止
檳榔,棕櫚科植物,其果實與椰子有點像,但個頭只有李子般大小,廣泛種植於東南亞,我國主要分佈在臺灣、海南、雲南等地區。新鮮的檳榔果是綠色的,常被當做零食,加工後呈黑褐色,更加受歡迎。
3000年前,印尼群島等熱帶地區的人已經開始食用檳榔,我國食用檳榔的歷史也比較悠久,可追溯到宋朝。如今,我國主要的檳榔消費地區有海南、湖南、雲南、臺灣等地。
資料顯示,檳榔是世界排名第四的成癮性消費品,被稱為合法的"軟性毒品"。
但早在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就將檳榔定為一類致癌物。隨後,新加坡、阿聯酋、加拿大、泰國等國家都相繼禁止銷售和進口檳榔。
最近,我國總領館發佈提醒:"土耳其禁止攜帶檳榔入境"。根據土耳其的法律,檳榔所含的檳榔堿具有致幻性,被認定為毒品。
二、檳榔之毒,遍及全身
"恰顆檳榔嘍",這是湖南人常見的打招呼管道,街上的檳榔店、檳榔渣更是隨處可見。檳榔,已經成為當地的一種社交文化。
作為檳榔最大的加工、消費地區,湖南深受其害。資料顯示,我國共有6000萬檳榔消費人群,其中超過2000萬是湖南人,其中30~40歲人群的占比超過一半。
隨之而來的,是湖南省逐年高發的口腔癌。
2018年,湖南省腫瘤防治辦公室發佈的資料顯示,口腔癌位於全省腫瘤發病率的第8比特,首次進入前10名。《中國腫瘤》發佈的論文顯示,2009-2015年,湖南省口腔癌死亡順比特男性居全部惡性腫瘤的第11比特,女性居第20比特。
此外,湖南省長沙市的口腔癌患者正在飆升。一篇刊登在《中國牙科研究雜志》上的論文指出,在湖南省長沙市的5家醫院中,2005年口腔癌發病人數僅為305例,2016年就新增到了2108例。其中,2016年的口腔癌患者中有1803人經常嚼檳榔。
檳榔的銷量高,並不是因為好吃,而是因為含有多種生物鹼,容易讓人上癮。但是,上癮還不是它最可怕的地方。
檳榔裏的檳榔堿等成分具有一定的細胞毒性,不僅會殺死細胞,還會導致炎症,損傷口腔。再加上檳榔的纖維比較粗糙,容易破壞嬌嫩的口腔黏膜,導致細胞不正常增生,形成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OSF),最終誘發口腔癌。
《柳葉刀》的研究還發現,除了口腔癌,檳榔堿還會新增總腫瘤發病率,包括肝癌、肺腺癌、胃癌、白血病在內。
口腔專家蔣燦華表示,檳榔產業發達,使口腔癌成為湖南省的"特色腫瘤"。與普通口腔癌相比,檳榔相關口腔癌的發病年齡提前,預後更差,生存率更低。除了口腔,患者的舌頭、頰粘膜、嘴唇、牙齦上都有癌變。
"全社會應達成檳榔致癌的共識。"蔣燦華強調。
三、何去何從?
資料顯示,檳榔早已形成一個完整產業鏈,在我國,檳榔產值已接近千億元,站在風口浪尖上的檳榔,應該何去何從?
一方面,檳榔帶來了巨大的 我國 顯示 汪皓 腫瘤 醫療 口腔 產值 湖南 定時炸彈 金思 知識科普 口腔癌 檳榔 湖南省 金思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