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伴随着气温的逐渐走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秋季进补的队伍中来。中医的“补法”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今天,我们就和各位老师一起来深入探讨一番。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到:“虚者补之,损者益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当身体出现虚损时,我们可以通过补益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人体虚证因其虚损不同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类型,采用相应的具有补益气、血、阴、阳作用的药物进行组方“补其不足”,进而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是为中医的“补”法。
进补并非一概而论,而是要根据病情的缓急、虚弱的程度以及个人体质的差异等因素,做到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特点,我们也可以对症使用平补、滋补、清补、温补、峻补这五种方法。
平补
平补一般是指用甘平和缓的方药来治疗体虚久病、病势发展较缓及病后气、血虚损的情况。
在选择药物时,宜选择气味甘淡、性质平和的药物,像甘草、菟丝子、党参、山药、黄芪、黄精、冬虫夏草等,都是常用的平补药。
平补方剂代表方——薯蓣丸
《金匮要略》中,记载薯蓣丸可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
组方:山药30克,当归、桂枝、神曲、干地黄、大豆黄卷各10克,甘草28克,人参、阿胶各7克,川芎、白芍、白术、麦冬、防风、杏仁各6克,柴胡、桔梗、茯苓各5克,干姜3克,白蔹2克,大枣100枚;
主治:虚劳不足、气血两虚、阴阳失调、外兼风邪,症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身体瘦弱,不思饮食,健忘失眠,骨节酸痛;
方解:此方重用“薯蓣”,即山药,山药性甘平,可补中、益气力、健脾胃。地黄、当归、白芍、川芎组成补血四物汤,人参、甘草、白术、茯苓是补气四君子汤,干姜大枣扶阳,以补阳虚。阿胶、麦冬养血滋阴,柴胡、防风、桂枝、白蔹驱风散邪,大豆黄卷、神曲健脾和胃,杏仁、桔梗疏利气机。
滋补
滋补是使用滋阴填精类药物施补的方法,具有滋阴养血、填补精髓的作用,适合精血不足、身体羸弱的人群。但是滋补之品容易阻碍脾胃的运化,因此常常需要和健脾理气的药材搭配使用,脾胃虚弱或痰湿质人群要谨慎采用此法。
滋补法常用到的药材有:阿胶、制何首乌、熟地黄、麦冬等。
滋补药食疗方示例——阿胶补血汤
食材:阿胶、龙眼肉、桑椹各20克,大枣6枚,仔鸡1只,葱15克,姜、蒜、墨旱莲10克,盐4克;
做法:先将仔鸡处理干净,与其他食材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炖煮至鸡肉熟烂,加入盐调味即可;
功效:具有养血补精、益肾补精的功效,主要用于肢体痿弱、气血虚弱的病人;
频次:每周食用1~2次,可根据个人体质和身体状况适当调整。但要注意,感冒发热期间不宜食用。
清补
清补主要适用于阴虚体质、病后邪热未清以及夏、秋季的进补。常用于清补的药材和食材有西洋参、麦冬、玉竹、莲子、百合等滋阴清热之品。
清补方剂示例——竹叶石膏汤
《医宗金鉴》称其“以大寒之剂,易清补之方。”
组方:竹叶6克,石膏50克,人参6克,麦冬20克,半夏9克,甘草6克,粳米10克;
主治:可清热和胃,益气生津,适应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常见症状如热病解后,身体虚弱消瘦,气短神疲、身热多汗、心胸烦热、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虚数;
方解:竹叶与石膏具有清热作用,半夏可化痰且能降逆止呕。人参与甘草益气,麦冬养阴,这三药相配,即可补气,又可养阴。药引粳米可以和胃。诸药合用,共同发挥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
频次:在服用时,可根据病情轻重,每日1~2剂,水煎温服。但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慎用。
温补
温补是指用辛热性的药或食材来温补人体阳气,主要适合阳虚之人和冬日进补。
常用的药材和食材有附子、肉桂、干姜、杜仲、龙眼肉、牛肉、羊肉、葱、蒜等。在使用温补法时,要特别注意分辨脏腑的情况:例如,脾阳不足者,可用理中汤;肾阳不足者可用金匮肾气丸或张景岳的右归丸。
除了汤剂丸药,还可用温灸穴位的方法来补阳气。
温补穴位推荐——气海、神阙
气海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前正中线,脐下1.5寸,气海穴掌握全身气机,具有温养全身、培元补虚的作用。
温灸此穴时,可将艾条点燃,距离穴位2~3厘米进行熏烤,每次15~20分钟,每周2~3次。注意避免烫伤皮肤,温灸后可适当饮用温水。温灸气海穴,可温经通阳、温运气血,通过化瘀通络给全身带来温暖,祛除寒凉;
神阙穴:神阙穴位于腹部肚脐中央,处于任脉之上,具有温阳救逆、回阳固脱、温补脾阳、理肠和胃的功效。
温灸神阙时,可采用隔姜灸或隔盐灸的方法。隔姜灸是将姜片放在神阙穴上,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隔盐灸则是在神阙穴上铺上一层盐,再进行艾灸。每次艾灸时间10~15分钟,每周1~2次。温灸神阙时要注意观察皮肤状态,如有不适及时停止。
峻补
峻补是指用强力补益药治疗气血大虚或阴阳暴脱的方法,适用于危重证候和大病初愈、身体虚弱者。常用的峻补方剂有独参汤、参附汤等。因此,用药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体内有实邪或正气不虚者不适宜使用补益之法。如果是虚实夹杂的病症,在治疗上往往需要补法与祛邪法配合着使用。
正如古籍所言,“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即将进入深秋,正确的进补不仅可以防病强身,帮助阳气的养藏,还能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以待来年春天的升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