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由中粮生物科技、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联合研发生产的国内首个D-阿洛酮糖产品上市。这一甜度约为蔗糖的70%,热量为其10%左右的产品,正在受到霸王茶姬、去茶山、北京稻香村等企业的密切关注。事实上,在阿斯巴甜受到争议,赤藓糖醇单一主导的背景下,D - 阿洛酮糖的上市被认为是对消费者甜味需求的精准补位。
有业内人士指出,D - 阿洛酮糖或将填补国内该类代糖产品的产业化空白,从代糖行业竞争、下游食品创新、消费者健康选择三大维度,为食品行业注入全新发展动能,让甜味剂行业实现向着 “天然化、多元化、功能化”方向的转型。
国内首个“阿洛酮糖”产品上市
公开信息显示,D-阿洛酮糖是一种少量天然存在于无花果、猕猴桃、小麦等多种植物中的六碳酮糖,甜度约为蔗糖的70%,热量为其10%左右,被业内视为是继赤藓糖醇之后的新型代糖产品。
今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D-阿洛酮糖等20种“三新食品”的公告》,D-阿洛酮糖正式获批新食品原料。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农粮食品企业,中粮集团始终敏锐洞察消费者需求趋势,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自 2017 年起,其旗下中粮生物科技与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联合启动专项攻关:团队从 498 个基因库中开展筛选与改造工作,历经上千次突变体试验,最终成功突破性研发出高性能 D - 阿洛酮糖 - 3 - 差向异构酶。该成果于 2023 年获批成为国内首款此类酶类食品加工用酶制剂,有效打破了技术壁垒对 D -阿洛酮糖产能的限制,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据了解,截至目前,中粮集团已在生物法合成阿洛酮糖方面完成系统的专利布局,涵盖生产菌种、酶制剂、分离工艺及整体生产工艺等共17项专利,其中10项核心专利已获授权,并形成了产业化的成套技术与装备体系,构建起覆盖饮料、烘焙、乳品、糖果等多元场景的“一站式应用解决方案”与“差异化供应能力”,为D-阿洛酮糖在国内的加速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市场观点认为,随着国内首个 D - 阿洛酮糖产品正式上市,消费者在选择食品、饮品的甜味来源时,也迎来了更具创新性的新选项。这不仅丰富了甜味需求的满足路径,也为追求健康饮食的消费群体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空间。
食品赛道迎健康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中粮作为国内食品行业龙头企业率先布局,其产品上市后将迅速吸引下游企业关注,也会引发代糖行业一系列连锁反应。有市场分析认为,D-阿洛酮糖的逐步应用,将覆盖茶饮、糕点、乳制品、饮料四大主流食品赛道。基于此,一场围绕 “低热量、高风味” 的产品升级潮已初现端倪。
目前,中粮集团旗下多个使用D-阿洛酮糖制作的产品已进入内部测试阶段。霸王茶姬、去茶山、北京稻香村、蒙牛乳业、哈尔滨秋林饮料等多家下游企业与中粮生物科技签约意向订单。
而从不同品类企业的布局逻辑来看,各赛道对 D - 阿洛酮糖的应用需求具有明确针对性。对于霸王茶姬、去茶山等茶饮企业,此前受限于代糖特性,部分产品在 “减糖” 后面临 “风味变淡”“口感寡淡” 等问题,而 D - 阿洛酮糖 70% 的甜度与蔗糖接近,能在降低热量的同时保留茶饮的茶香与层次感,有望成为新一代 “低糖茶饮” 的核心配料。
北京稻香村等糕点企业则看重其 “天然属性”,计划将其应用于月饼、点心等传统品类,打造 “传统风味 + 健康属性” 的新品,吸引注重健康的年轻消费群体;蒙牛等乳制品企业则瞄准 “低温酸奶”“调制乳” 等品类,通过 D - 阿洛酮糖替代部分蔗糖,在不改变产品顺滑口感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产品热量,契合当下乳制品 “健康化、功能化” 的发展趋势。
而从行业影响的终端环节来看,D - 阿洛酮糖的普及将进一步推动消费者健康饮食观念的落地,让 “减糖” 从健康口号转变为可感知的日常选择,消费者对代糖的认知也将从 “单一减糖” 转向 “品质选择”,市场对 “天然、高风味、低热量” 代糖的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推动甜味剂行业转型
近年来,随着 “健康中国” 战略推进,消费者对 “高糖饮食危害” 的认知不断提升,但在实际消费中,许多消费者因 “怕减糖后口感变差” 而对低糖产品望而却步,这一 “口感与健康” 的矛盾,成为制约减糖饮食普及的关键瓶颈。
基于此,长期以来,国内代糖市场呈现 “赤藓糖醇为主导” 的竞争格局,尽管赤藓糖醇凭借零热量、高耐受性等优势占据主流,但单一产品主导的市场结构也让行业面临创新动能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而 D - 阿洛酮糖的正式上市,以其独特的产品优势打破了这一僵局。
业内人士指出,D - 阿洛酮糖的出现将推动代糖行业从 “单一产品主导” 转向 “多元品类竞争”,行业技术研发投入、产品差异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长期来看有助于优化国内代糖市场供给结构,避免单一产品过度扩张带来的产能过剩风险。
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代糖领域存在较大的创新升级迭代空间,目前行业已形成产品金字塔结构:小企业更侧重寻求低成本,大企业则以追求更好口感为目标,这一格局对代糖整体发展十分有利。
而从行业角度来看,从阿斯巴甜的争议,到赤藓糖醇单一主导的局面,再到如今 D - 阿洛酮糖的精准补位,甜味剂行业的每一次迭代都围绕 “安全性、体验感、功能性” 的核心诉求展开。D - 阿洛酮糖的广泛应用意味着甜味剂行业正在向 “天然化、多元化、功能化” 转型。
“中国代糖生产量占全球 80%,凭借这一产量优势,后续规模效应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代糖行业实现良性、有序且健康的发展。”朱丹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