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的话
每一个城市,都有这座城市独有的一“品”。
它不仅仅是单纯的产品,文化是底色,人文是线条,创意是灵魂。
这一“品”,带着城市的符号,生活的诗意,让每一天的日常,变得不一样。
你所在的运河城市,运河水滋养千年,独特的地域地理、个性鲜明的特色文化、勤劳智慧的人民,都创造出独属于运河城市的运河一“品”。
我们连续性地把它们展现出来,欢迎您阅读,希望您推荐。
今起推出酒系列。
嘉兴产酒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宋代,那时禾城出产的清若空酒曾风靡大江南北,在全国也是响当当的。直到清代,清若空还是声名远播。嘉兴大文学家朱彝尊曾有诗云:“荆南豫北斗新酿,不比吾乡清若空。”即便荆南豫北的新酿,又哪里比得上我们家乡的美酒啊。“春来河蚬不论钱,竹扇茶炉载满船。沽得梅花三白酒,轻衫醉卧紫荷田。”诗人在诗中描写的嘉兴特产酒“三白酒”,让人不禁也想尝一尝,感受醉卧花田里的滋味。
三白酒来自嘉兴桐乡的乌镇,三白酒也是乌镇传统宴会上的“常客”——年夜饭,长街宴……处处都有它的身影。
何谓三白?三白酒,民国《乌青镇志》上说:“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味极酽,陈者可敌越酿。并有状元红、竹叶青等名称,乌镇陶家所酿者为佳。陶酒著名者又有烧酒,以好酒糟烧之,取其上蒸之气。”
白米是指白糯米,白面是指白色的酒曲,白水就是当地的深井水。三白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饮用,民间有谣“猫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故,得别名做“杜搭酒”。
三白酒的来历据说与一个孝子有关。这位孝子在帮人家做工时,雇主给了他两只粽子当点心。他舍不得独吃,想留给母亲吃,就将粽子藏在一个老树洞里,并顺手扯了一把草遮住洞口。后来,天突降大雨,孝子走得匆忙,忘了取粽子。再来田头,棕子已经被雨水草汁浸成软乎乎的了。也是实在太穷了,孝子还是把这两只软乎乎的棕子拿回家给母亲吃。没想到外壳剥掉后,立刻散发出阵阵香气,味道竟出奇的好。母亲忙问究竟,儿子答说上面盖了一层草。原来,这是一种能使米食发酵的酒药草。以后,母子俩就用这种草和面做成曲饼,酿制甜白酒。慢慢地这种做酒法就流传开来。因为三种主料都是白色的,所以便叫作三白酒。
自古江南之地盛产水稻,自酿米酒是乡下的习俗,乌镇的三白酒则是脱胎于乌镇传统米酒的烧酒。旧时乌镇酿酒业十分发达,明时有酿酒作坊20余家,尤以高公生、顺兴、永盛三家最为著名。现仅存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酱园,始建于明朝初年。而旧时的糟坊是集酱园与酒坊为一体的作坊,虽经历百年时光洗礼,高公生糟坊还保留下乌镇三白酒的制作工艺。
三白酒的制作流程在这里一目了然。“陈酒味醇,新酒味烈”,一坛三白酒最少要花上一年半的功夫才算是成了。光是前期发酵、后期发酵就要花上小半年的功夫。酿制三白酒,首先将糯米蒸煮成饭,盛在淘箩里以凉开水淋凉。再将酒曲饼捣碎,均匀地拌入饭中。而后将饭料倒入酒缸压平,在中心挖一个小洞,将酒缸加盖密封,并用稻草或棉絮捂实保温。大约两三天以后,中心的小洞有酒浆溢出,此时再加凉开水至缸口,同时再倒入一桶刚蒸熟的饭,密封进行发酵。一个星期后进行开耙,用木耙把发酵过的米饭上下搅拌均匀,再密封继续发酵,等到48小时以后在将缸中酒酿装入酒坛,这才算是前期发酵结束。接下去,装入酒坛的酒酿会被放置在园中,经历四、五个月的阳光雨露自然发酵。后期发酵的部分到这里才算结束。下一步,便是对酒酿进行压榨,分离酒糟和酒水,尔后酒水放入蒸馏箱。酒水上架上铁架,上面放酒糟,提香的麦麸和秾糠。蒸馏箱下炉火旺起来,蒸馏箱里蒸汽进入旁边的冷却池,水和酒便分离。分离出来的酒分为三个部分,三白酒取的是酒中55°的烧酒,进行装坛。装好坛的三白酒要放入库中,起码静置一年以后,才达到可以上桌饮用品尝。
近年来,桐乡乌镇旅游公司恢复了三白酒的生产,并将其作为特色商品进行推广。同时,一些大学生创业团队也在努力打造江南白酒的“非遗”酿造品牌,通过线上线下的营销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三白酒的文化和制作技艺。嘉兴三白酒不仅是乌镇的传统饮品,也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乌镇酿酒业的兴衰,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今,三白酒的生产和销售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成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酿酒文化的重要途径。
从一粒粒精选的糯米到一杯杯香醇的佳酿,每一步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嘉兴三白酒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让每一位品鉴者都能从中获得不一样的感悟。
来源:嘉兴档案、乌镇景区、嘉兴故事
----------------------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肖东
三审 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