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先,食以味为先。”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从古至今劳动人民的智慧都是非常惊人的,他们创造出了令世界惊叹的美味佳肴,南北三十多个省市,各大菜系满足了人们的胃口,大家小巷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能够看到大大小小的饭店招牌。
因为只要是人活着就要吃饭,无论是什么样的身份地位都是一样的。有一个大厨曾经为主席做饭二十二年,特点就是从来都不会放酱油,并且做完饭立刻就销毁菜单,这位神秘大厨是谁呢?他到底为什么要那样做呢?难道其中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吗?
中国的南北风味
如果说世界上最会吃的国家是哪一个,我想那肯定就是中国了,这并不是因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才会这样讲。虽然中国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但是与前两个国家俄罗斯和美国相比,中国全境能够生长作物的国土面积更大,而且气候更加舒适。
所以这就导致了中国有很多可使用的食材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蓬勃生长。沿海地区的水产,北方地区的粮食,南部地区的各种新鲜蔬菜和瓜果以及西部地区飞跑的羊群勾勒出美好的画卷。
秦岭淮河一代将中国分成了南方和北方。淮河以南气候温暖湿润,雨水丰沛。淮河线以北气温较低,四季分明,空气更加的干燥,所以南北方主要的食材也有很大的区别,南方多实用甜味、辣味多一些的食物来去除身体内的湿气,北方多食用温热驱寒的食物来度过寒冷的冬天。
这样区别开来,南北方的饮食习惯各具特色,饮食体系也非常庞大,无论是外来游学访问的外国友人还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都不敢妄言自己尝遍了中国的美食。
曾经有一名外国的美食博主说自己要在一年内吃遍中国的所有美食,但是一年过去了他还没有把一个省的美食品尝一遍,这就足以证明中国的美食是多么的丰富了。
中国人除了喜欢做美食之外还喜欢酿造一些非常鲜美的调味品,与外国人经常吃的快餐有很大的区别,国外的人喜欢吃牛排、吐司、沙拉这样的速食产品。
但是中国人为了能够吃到绝味的菜肴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调味品,每一道工序都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把关,我想这也是中餐更受外国人欢迎的一大原因。
就比如我们家家户户必备的酱油,它的酿造过程就非常的复杂,单从时间上来讲,有的酱油需要酿造十个月,有的则需要两年,还有的酱油是陈酿,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我们将心血倾注在其中,满心期待等了几十个、上百个日日夜夜,最终也会收获到令我们满意的结果,但是这些酿造类的调味品在食用时一定要适量,不可过多,否则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这一点我想很多主厨都非常清楚,因为酱油的味道是偏咸的,里面含有大量的氯化钠,使用过量可能会导致高血压或者是其他的肾脏疾病,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更要控制用量。
在营养学上也有明确的说明,少量的酱油能够提色增香,但是过多就会引发疾病,那么这个解释是不是毛主席的厨师在给他做饭时不放酱油的原因呢?
聪明的厨师
毛主席曾经带领中国人名走向解放,呕心沥血,是全中国人心中的英雄,同时他的身体也是亿万人民所关心的,所以他的衣食住行都要非常严格,不能有半点儿马虎,以确保主席的人身安全。
毛主席是个地地道道的美食爱好者,对吃喝方面是比较挑剔的,毕竟吃好喝好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所以能够做毛主席的厨师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仅要摸准他的口味,还要营养均衡,健康美味。
程汝明就是我们口中厨神一样的存在,他为主席做饭二十二年,深受主席的喜爱,但是他做饭却从来不放酱油,而且做完饭就回把菜单销毁,这又是为什么呢?
之前说过了,酱油里面含有大量的氯化钠,过量食用会引起身体的不适,所以作为厨师的程汝明自然更清楚,所以他尽量不放酱油。
但是酱油都是用黄豆酿造而成,味道有些特殊,有些人很不喜欢这个味道,毛主席正巧也是这样的,所以在为毛主席做过一段时间的饭菜之后,程汝明就摸清了毛主席的喜好,从那以后做饭就不在放酱油了。
可是销毁菜单这件事却不是上级命令的,而是程汝明自己做的决定,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毛主席每天都要面对很多问题,非常的辛苦,一整个国家的事务都需要他来处理,程汝明看在眼里非常的心疼,他很想为主席做点什么,但是他只会做饭。
更何况当时时局刚刚稳定,有很多人居心叵测,想要通过旁门左道破坏和平,所以主席的安危就更加重要了,都说病从口入,程汝明坚定了自己通过饮食保护毛主席的信念。
只要他不让别人知道毛主席平时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别人就不能从毛主席的吃食上动手脚,所以这样做就能够确保主席的安全了。
程汝明这样想了,也这样做了,二十二年来,一日三餐,只要是经过程汝明之手,主席的菜单一定会在做完饭之后的下一秒钟被销毁。
程汝明是一个合格的厨师,也是一个充满爱国热情的普通人,他的所作所为和持之不懈实在是令人叹服!
结语:没想到可爱的主席也有挑食的一面,程汝明先生的兢兢业业和敬业精神令人佩服,数十年如一日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这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执行力,非常值得新一代的年轻人学习和借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