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一些疾病因為具有地域性,所以也會以地名取名,比如廣東就高發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腫瘤,也就是鼻咽癌,所以也叫"廣東癌"。
而根據世衛組織提供的資料顯示:亞洲發生鼻咽癌的幾率要遠遠高於歐洲,占了80%,而我國就直接占了這當中的一半!
而對於它的發病高峰期,有2個年齡階段,分別為15-25歲和50-59歲,近幾年有年輕化趨勢,讓更多人產生了畏懼。
尤其是一些名人被報導,前有羽毛球名將李宗偉花費936萬抗癌成功,後有58歲香港導演陳木勝因鼻咽癌去世,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鼻咽癌這個疾病。
今天,就帶你進入鼻咽癌的世界,讓你對它有一個更深的瞭解!
一、鼻癌和鼻咽癌是一回事嗎?
說到鼻咽癌,很多人都以為就是鼻癌,其實不然,雖然兩者只有一字之差,但根本不是同一種疾病,不管是病因、症狀還是治療管道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要注意區分。
我們先來瞭解下鼻癌。
此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如抽烟、空氣污染、HPV感染、職業性暴露等,以40歲以上的人群最多高發,尤其是北方的發病率遠高於南方。
病灶好發於鼻腔和鼻竇等位置,早期的時候一般沒有什麼明顯的表現,或有單側進行性鼻塞、涕血、或者鼻腔有膿性分泌物、牙痛等症狀。
所以出現這些症狀時,要及時去醫院檢查,一旦確診為鼻癌,多首選手術切除,後期配合放化療加以鞏固療效。
與鼻癌相反的是,鼻咽癌在南方更為多見,尤其是廣東、廣西省,以50-59歲為發病高峰期,好發於鼻咽部(鼻腔後端狹窄的管狀通道)。其發病與抽烟、遺傳、EB病毒感染、長期食用鹹魚及醃制食品等因素有關。
鼻咽癌發病後的初期症狀也較不典型,多表現為鼻塞、回吸性涕中帶血、耳鳴與聽力减退、頸部淋巴結腫大、偏頭痛等,需及時治療。
治療以放療為主,配合化療,手術反而不"吃香",因為鼻咽的位置比較深,且緊鄰重要的神經血管結構和顱底,所以手術風險大。
可見,鼻癌和鼻咽癌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在治療之前,一定要查清楚到底是哪一種疾病,再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二、鼻咽癌"南高北低"究竟為何?
我們再說回今天的"主角"——鼻咽癌。
上述我們已經提及,鼻咽癌的發病表現為"南高北低",這是為何?
原因大致有三點,具體如下:
遺傳
和其它大部分癌症一樣,鼻咽癌也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傾向,有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一家三代共49人,10人得癌,9個都是鼻咽癌!
水土問題
在那些鼻咽癌發病率比較高的地區,飲用的大米和水等食物當中含大量的微量元素鎳、鎘等成分,而這種成分可提升鼻咽癌的患病風險< /strong>。
飲食問題
南方人相對於北方人,更喜歡醃制食品,尤其是廣東地區,特別喜愛吃鹹魚,而根據世衛組織列出的一類致癌物清單中就有"中式鹹魚"的一席之地。
這類食物在醃制脫水的過程中可能產生亞硝胺類化合物,如亞硝基二甲胺等,具有致癌性。吃多了,便會提升鼻咽癌的發病率。
可見,鼻咽癌之所以更"青睞"於南方人,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南方人身上有它更喜歡的"特質",所以為了擺脫鼻咽癌的關注,要注意儘量改掉這些"特質"哦!
三、警惕鼻咽癌2大發病特點
鼻咽癌由於位置比較隱蔽,所以很多時候早期症狀不是很明顯,只能靠我們自身去多留意,這樣才能爭取早日發現與治療,從而提升治癒率。
早期的鼻咽癌如果能得到規範治療,治癒率可達90%,所以,大家一定要學會捕捉鼻咽癌留下的蛛絲馬跡,以免延誤病情。
一般來說,鼻咽癌發病具有以下2大特點:
1、遺傳性
再強調一下,鼻咽癌有一定的遺傳傾向,所以如果家族裏有人曾患有過此病,那這個人得病的幾率也會比較高。
2、EB病毒
它與鼻咽癌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感染後可大幅度提升此病的患病風險,所以要注意!但不是說感染了EB病毒就一定會得鼻咽癌,這一點要正確認識!
如果你以上這2大特點都占了,那你要比一般人更加留心,如果出現以下症狀,高度警惕鼻咽癌:
1、涕中帶血
很多患者都會出現這個情况,就是在鼻咽分泌物當中可以發現帶有血絲、小血塊,主要就是因為回吸鼻腔時導致鼻腔腫塊外壁摩擦出血引起。
但是因為初期時,出血量不是很多,所以難以引起重視,囙此要格外注意,尤其是清晨起來回吸鼻腔時出現這種情況,更要警惕鼻咽癌的可能性。
2、耳鳴
這也是鼻咽癌比較多見的一個表現,主要是因為隨著腫瘤的生長,壓迫到咽鼓管,使鼓室形成負壓,進而在內形成積液引起的,很多時候會和中耳炎混淆 strong>,要注意區分。
總結:鼻咽癌近些年來,出現得越來越頻繁,尤其開始喜歡找年輕人,所以不僅是老年人,年輕人也要提高警惕,做好防患工作,尤其是具備鼻咽癌發病2大特點的人,更要當心!發現异常,及時就醫檢查治療。
參考資料:
[1]《鼻癌、鼻咽癌不是一回事》.健康時報.2018-10-16
[2]《為何我國南方人鼻咽癌多?》.健康時報.2018-03-13
[3]《這三點你都占了?當心鼻咽癌》.健康時報網.2018-11-30
[4]《捕捉鼻咽癌的蛛絲馬迹》.健康時報.2017-07-28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