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皮,最初称粉皮,后通称豆腐皮,又叫腐竹,是黄豆浆热煮时产生的浆面皮,捞起凉晒至乾而成。据史料记载,清流嵩溪豆腐皮起始于1801年(清朝嘉庆六年),迄今已有224年的历史。
1
起源传说
虽说有史料记载嵩溪豆腐皮是始于清朝,但有些传说则可以将其历史追溯得更久远,只是没有史料佐证,只适合当作故事看看。
据说在南宋时期,文天祥护送端宗赵昰及其母杨太后到南剑州(即今南平市),路过清流县,因为当地条件简陋,没有什么吃食,当地人最常吃的是黄豆制作的豆腐。但又因为战乱,缺少制作豆腐的原料石膏等,所以只能直接将黄豆煮熟食用。后来杨太后借鉴了自己家乡的“笋皮”的制作方法,指导当地人用黄豆磨成豆浆,再用小火慢煮,直到豆浆上出现漂浮的块状物,将其捞起晾干制作成豆腐皮。
后来文天祥一行人离开了,但是这套制作工艺却在当地流传开来,且代代延续。直到清嘉庆时期,当地制作豆腐皮的工艺已经十分成熟,豆腐皮也成为当地有名的小吃,当时流传着一句谚语:“一年到头吃不怕的是白米饭,一年四季食不厌的是豆腐皮。”可见当时人们对豆腐皮的钟爱程度,以及豆腐皮在当地的流传之广。
2
工艺传承
嵩溪的豆腐皮其实就是腐竹,因为卷起来像竹枝而得名,潮汕话还叫“腐枝”。如今嵩溪豆腐皮承袭传统工艺,经过选豆、去皮、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熬皮、揭皮、晾干、熬浆、上浆、烘烤、摊晾、包装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成有名的嵩溪豆腐皮。制作时通常选择当地种植生产的大豆,这种大豆品质好,个大饱满,粒粒金黄,为豆中佳品,用其当做原料所制作出来的豆腐皮品质才更有保障。
嵩溪豆腐皮以绿色纯天然著称,制作时不添加任何添加剂,成品清香嫩滑,有香、醇、甜、韧的口感,并且具有一煮就熟、久煮不糊、处理方便等特点。
3
烹饪方式
对于豆腐皮这种历史悠久的食材,古人有自己的食用心得,如袁枚就曾在《随园食单》里单列了“豆腐皮”:“将腐皮泡软,加秋油、醋、虾米拌之,宜于夏日。蒋侍郎家入海参用,颇妙。加紫菜、虾肉作汤,亦相宜。或用蘑菇、笋煨清汤,亦佳。以烂为度。芜湖敬修和尚,将腐皮卷筒切段,油中微炙,入蘑菇煨烂,极佳。不可加鸡汤。”
豆腐皮吃法很多,可煮可炖,与鸡鸭猪等荤菜一起烹饪香味扑鼻,香气四溢。可炒,与肉片、大蒜、芹菜等一起爆炒,清脆香甜,回味无穷。可卤,浓香而不腻,比肉都好吃。用其制作大杂烩,更是许多宴席上常见的菜肴。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