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四川乐山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内,90后女店主王钰贤和杨艳利正专注地对着手机镜头重复着拔毛动作:镊子精准夹住鸡屁股上的细密绒毛,手腕轻抖间,灰白色的绒毛应声脱落。
直播间内,实时在线人数稳定在1.2万以上,“解压神器”“ASMR天花板”的弹幕不断刷屏。这场始于3月的“拔毛直播”,在短短80天内,将冷吃鸡屁股从无人问津的地方小吃,推向全国餐桌,单店月销售额突破20万元,上演了一场令人惊叹的美食逆袭。
爆火进阶:从意外走红到现象级传播
时间回溯至2025年3月27日,王钰贤随手拍摄的鸡屁股拔毛视频在抖音突然爆火,单条播放量迅速突破500万。彼时,她们经营的冷吃小店已陷入长达半年的发展瓶颈期,这条看似“无聊”的视频,却意外戳中了大众的猎奇心理。杨艳利回忆道:“当时只是觉得拔毛的过程很治愈,完全没想到会引发这么大的关注。”视频中,镊子与鸡皮摩擦的细微声响,搭配绒毛脱落的视觉反馈,构成了天然的ASMR素材,在碎片化传播时代形成了独特的记忆点。
进入5月,直播间日均观看时长从初期的15分钟延长至38分钟,新增的“深夜食堂”特别时段更是吸引了超40%的上班族观众。
店铺推出的“拔毛体验官”互动活动,累计收到1.2万条用户投稿视频;与本地文旅部门联合开发的“鸡屁股美食地图”,成功带动周边3家老字号茶馆客流量增长27%。
这些创新举措,让冷吃鸡屁股从单纯的美食产品,逐渐进化为具有社交属性的文化符号,冷吃鸡屁股正从地方小吃进阶为全国热门美食。
观众裂变:解压需求与美食好奇的化学反应
“白天被工作折磨,晚上看拔毛回血”成为直播间的高频弹幕。
心理学专家指出,重复性劳作画面能够触发大脑多巴胺分泌,形成“替代性满足”。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行为的转变——第三方调研显示,58%的观众因好奇尝试购买,其中32%转化为复购用户。王钰贤展示后台数据时说道:“我们开发了麻辣、藤椒、蒜香等6种口味,现在每周都有新城市的订单。”
这场持续两个多月的网络狂欢,不仅改变了两位创业者的人生轨迹,更揭示了地方美食破圈的底层逻辑: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将传统美食与当代情绪需求深度绑定,通过真实场景构建信任纽带,用创新内容激活传播链条,方能在数字浪潮中开辟出属于地方美食的破圈之路。
粤菜借鉴:“了冷菜”同样可破圈
在粤语中,鸡屁股被称为“鸡屎忽(胐)”,部分老广对其情有独钟。这种偏好或源自其独特的口感——鸡屁股脂肪丰富,经过烹饪后,外层焦香、内里软糯,咀嚼时油脂在口中化开,带来浓郁醇厚的味觉体验。过去,一些老广在食用白切鸡时,会特意挑选鸡屁股部分,认为这是“精华”所在;也有人将鸡屁股卤制、油炸或烧烤后,搭配米酒食用,咸香的鸡屁股与醇厚的米酒相得益彰,成为老广餐桌上别具风味的下酒菜。
在广州街边小店和大排档,鸡屁股曾是小众食客的“了能菜单”。一些售卖白切鸡、卤味的档口,会将鸡屁股单独留存,满足特定顾客的需求。对于这些食客而言,鸡屁股不仅是食物,更承载着浓厚的市井烟火气与生活记忆。
有粤菜师傅认为,“了能”粤菜同样可破圈。
在广东地区,龙虱、禾虫、竹虫等虫类食材,以及潮汕地区的生腌,五邑地区的牛脚皮等特殊部位,常被巧妙地制作成别具风味的冷盘佳肴。凉拌龙虱经酱油、醋、蒜汁等调料精心拌匀后,咸香中带着独特嚼劲;生腌禾虫以新鲜禾虫为原料,加入盐、酱油、蒜头、陈皮等腌制,静置后析出的汁液赋予其独特的“了能”口感,风味浓郁醇厚。竹虫经过油炸至酥脆,冷却后搭配椒盐、柠檬汁等调料凉拌,既有昆虫食材的特殊鲜香,又因凉拌处理显得清爽不腻。凉拌牛脚皮则将处理后的牛脚皮切成小块或丝状,与姜、蒜、辣椒等调料搭配,口感爽脆,是一道绝佳的清爽凉菜。
乐山鸡屁股的爆火模式,为粤菜网络推广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当镊子的“咔嗒”声成为治愈时代焦虑的独特音符,这场鸡屁股的网络逆袭实验,正在为更多地方美食通过网络传播和转型带来更多新的启示。
文丨记者 彭纪宁 实习生 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