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四月泡菜正当时
创始人
2025-05-13 14:42:30
0

四月泡菜正当时

文:桂孝树

(感谢北京皮村文学杂志厚爱)

每年的惊蛰一过,沉睡了一冬的大地渐渐苏醒。菜园里,经过霜雪洗礼的青菜愈发显得肥硕翠绿,叶片上凝结的露珠在晨光中闪烁,宛如撒落的碎钻。风掠过菜畦,掀起层层碧浪,带着泥土与草木的清芬,漫过乡间小路,飘进老屋的窗棂。

每当这个时节,母亲总会挎着竹篮,穿梭在菜园的田埂间,眼神里满是欣喜。她精心挑选那些叶片饱满、茎秆粗壮的青菜,轻轻握住菜根,手腕微旋,“咔嗒” 一声,青菜便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稳稳地落在篮中。这鲜嫩的青菜,便是母亲制作泡菜的绝佳饵料。而于我而言,每次回到老家,最心心念念的,便是能吃上一口母亲亲手制作的泡菜,那独特的酸香味道,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味蕾与记忆深处。

对母亲泡菜的钟爱,最早要追溯到我的中学时代。那时,家里经济拮据,生活的重担全压在父母肩头。我就读的镇上新塘中学,离家足有几十里远,每周只能回家一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带上一周的菜,实在是件奢侈的事。而母亲做的泡菜,便成了我求学路上最温暖的陪伴。

每逢周日返校,母亲总是早早地忙碌起来。天还未亮透,厨房的灯便亮了,昏黄的光晕里,母亲的身影来回穿梭。她将洗净晾干的玻璃瓶子捧在手中,像是捧着珍宝一般。指尖轻抚过瓶身,仿佛在摩挲着对我的牵挂。然后用筷子夹起坛中色泽诱人的泡菜,整齐地码放进瓶里,直到满满当当。临走时,她会把两个沉甸甸的泡菜瓶塞进我的书包侧兜,反复叮嘱:“在学校别饿着,多吃点饭。” 那语气里藏着化不开的担忧,眼角的细纹里也盛满了不舍。那时候,同宿舍的同学们一闻到泡菜的香味,就会围拢过来。母亲的泡菜实在太美味了,酸辣开胃,脆嫩爽口,是绝佳的下饭好菜。往往还没到星期三,两大瓶泡菜就被大家一扫而光。剩下的日子里,我只能厚着脸皮,去蹭那些家离学校近的同学的菜罐。即便如此,中学的几年时光,因为有了母亲的泡菜,变得不再那么难熬。就像一句歌词唱的:“泡菜、泡菜伴我度过那个年代。” 母亲的泡菜,早已在我的读书生涯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母亲腌制泡菜,可谓是极有讲究。即便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岁月,她也总能想方设法寻来各种作料。每次制作泡菜前,她都会提前好几天开始准备。先是去集市上,仔细挑选颗粒饱满的花椒、色泽鲜红的辣椒,还有那带着淡淡清香的生姜。冰糖,更是必不可少的一味,虽然珍贵,但母亲总会留一些用来腌制泡菜。记忆里,母亲攥着皱巴巴的零钱,在集市上一家摊一家摊地比较,只为买到最地道的配料。那时候,白糖都要凭票购买,冰糖更是稀罕物,可母亲却舍得用它来调制那坛承载着爱意的泡菜。

准备工作就绪后,母亲便开始了她的“泡菜魔法”。她将挑好的青菜洗净,放在竹匾上晾晒。阳光洒在青菜上,叶片微微卷曲,仿佛在慢慢积蓄着独特的风味。与此同时,她在大铁锅里倒入足量的清水,随着火苗的跳跃,水渐渐沸腾。母亲依次放入花椒、辣椒、生姜、冰糖和盐,用木勺轻轻搅拌,让各种味道充分融合。锅里飘出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厨房,引得我们姊妹几个馋得直咽口水。我们趴在灶台边,眼巴巴地望着锅里咕嘟冒泡,数着母亲搅动的次数,仿佛这样就能让美味更快降临。

待锅中的水彻底凉透,母亲小心翼翼地揭开老泡菜坛子的盖子。那坛老卤水,是母亲多年的宝贝,经过无数次泡菜的洗礼,愈发醇厚香浓。坛沿的水渍印着岁月的痕迹,坛口的木盖被磨得光滑发亮。她将晾凉的料水缓缓倒入坛中,接着放入洗净的胡萝卜、更多的花椒和辣椒,还有一两个姜块、两根葱,再加入适量的盐、冰糖,最后倒入少许自家烧制的白酒。这些作料在坛中相互交融,仿佛在进行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最后,母亲将坛口密封好,在坛沿的水槽里注满清水,这样既能隔绝空气,又能让坛内的泡菜“自由呼吸”。她的动作轻柔而郑重,像是在守护一个神圣的仪式,每一个步骤都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家人的深情。

十天的时间,对于年幼的我们来说,无比漫长。每天放学回家,我们都会围着泡菜坛子转上几圈,眼巴巴地盼着揭开盖子的那一刻。有时实在忍不住,就把耳朵贴在坛壁上,听里面细微的气泡声,仿佛那是泡菜生长的节奏。坛子成了我们家的“神秘宝盒”,承载着无尽的期待。终于,时间到了。母亲轻轻地揭开坛盖,“啵” 的一声,一股浓郁的酸辣气味瞬间弥漫开来,直冲脑门,馋得人口水止不住地分泌。坛中的泡菜,从叶到柄都染上了诱人的金黄色,在清亮的卤水中若隐若现。粉嫩的萝卜、鲜红的泡椒,搭配着翠绿的青菜,色彩鲜艳夺目,香味更是扑鼻而来,整个屋子都沉浸在这独特的香气之中。

夹起一筷子泡菜放入口中,只听“嘎吱” 一声,清脆悦耳,那酸爽的味道在舌尖散开,瞬间勾起了食欲。无论是配着白米饭,还是就着稀粥,都让人胃口大开。以前家里人口多,日子过得紧巴巴,母亲每次腌制泡菜,都是一大缸。随着季节的变换,泡菜的食材也不断更新。

母亲的泡菜坛子是个神奇的百宝箱,随着季节变换着不同的风景。春天除了青菜,还有刚冒头的香椿芽,腌上三天就变成翡翠色,夹在馒头里能吃出整个春天的鲜;夏天的丝瓜要挑清晨带花的,切成滚刀块泡进坛里,脆生生的带着露水味;秋天的萝卜最妙,红皮白心的“心里美” 泡熟后变成胭脂色,切成丝拌上麻油,比肉还抢手;冬天则轮到芥菜头登场,母亲会把它雕成莲花状,泡好后用线串起来挂在屋檐下,像一串金色的小风铃。

最让我惊叹的是母亲的“泡菜混搭术”。有年夏天暴雨,菜园里的豇豆和茄子被砸得东倒西歪,母亲索性把它们一起丢进坛子里。三天后开盖,竟腌出了意外的美味:豇豆保持着脆嫩,茄子吸饱了汤汁,绵密中带着酸辣,配着玉米饼吃,竟比平时多吃了半碗。

有年中秋,家里来了城里的姨妈。母亲把萝卜切成均匀的细丝,拌上芝麻油和少许白糖,往白瓷盘里一摆,就成了饭桌上最亮眼的风景。母亲端出这盘胭脂萝卜丝时,姨妈惊叹:“这哪是泡菜,分明是艺术品!” 母亲笑着用公筷给姨妈夹菜:“农村人哪懂什么艺术,就是图个好看又好吃。” 姨妈尝了一口,连说比西餐厅的沙拉还爽口。那天晚上,月光透过窗户照在空了的瓷盘上,我忽然觉得,母亲用萝卜丝在盘子里摆的,是一幅关于秋天的抽象画,每根丝里都藏着泥土的甜和月光的凉。

“泡菜就像过日子,啥都能往坛子里装。” 母亲总是这样说。有次家里来了贵客,她从坛子里捞出陈年的老卤,煮了一锅蹄花。乳白色的汤里飘着几片泡椒,蹄花炖得入口即化,客人连喝三碗,直问用了什么秘方。母亲笑而不语,只有我知道,那锅汤里煮的,是十几年的光阴。

时光飞逝,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泡菜早已不再是我们餐桌上的主菜。但母亲泡制的泡菜,依然是我的心头好。每次母亲从乡下来我家,那熟悉的泡菜坛子总会如约而至。坛子里装的,不仅是美味的泡菜,更是母亲满满的爱。她总说:“城里买的泡菜哪有自己做的香,我给你带的都是新鲜的。” 其实我知道,这坛泡菜里装的是她对我的牵挂,是她想把家乡的味道、家的温暖都带给我。

每年冬天回老家,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桌上摆着母亲亲手熬的粥。那粥,清香四溢,浓稠适度,入口即化。搭配上母亲的泡菜,一口粥,一口泡菜,温暖从舌尖蔓延到心底。窗外,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屋内,一家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这一刻,即便外面天寒地冻,心中却满是幸福与满足。泡菜的酸香与粥的绵软交织,在唇齿间晕染出一幅温馨的家庭画卷,每一口都是岁月静好的模样。

2003年起,为了生活,我不得不常年在泉州打工。临行前,母亲往我的行李箱塞了个保温桶,里面是新腌的嫩姜和荞头。“火车上别打开,怕漏出来。”在异乡漂泊的日子里,每当夜深人静,总会想起母亲的泡菜。那熟悉的味道,仿佛穿越了千山万水,萦绕在心头。城市的霓虹闪烁,却照不亮心底那份对家的思念。加班的夜晚,饥肠辘辘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想起她腌制泡菜时专注的神情。

有年冬天,我在泉州的街头看见卖泡菜的推车。玻璃罐里的泡菜色泽鲜艳,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鬼使神差地买了一罐,咬下去的瞬间差点掉眼泪—— 太甜了,甜得发腻,完全没有母亲腌的那种酸辣中带着清爽的后劲。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原来,少的是母亲那份独有的用心,是家的温度。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有些味道,是只能在母亲的坛子里腌出来的。

在泉州打拼的日子里,我渐渐觉得,人生就如同这泡菜一般。刚到这座海滨城市时,我像菜园里最鲜嫩的青菜,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在熙熙攘攘的街头寻找立足之地。闽南潮湿的海风裹着咸涩的气息,如同生活的磨砺,一遍遍冲刷着年少的棱角。初入职场,面对陌生的方言与快节奏的工作,我常常手足无措,就像青菜初入坛时,被咸涩的卤水呛得“晕头转向”。

加班的深夜,独自走过骑楼老街,路灯把影子拉得很长,思念就着便利店的饭团,在心底发酵。有次负责的跟单的衣服出现重大失误,被客户当众指责,走出写字楼时,泉州的暴雨突然倾盆而下,我站在屋檐下,雨水混着泪水,满心都是挫败。但就像坛中的泡菜,在黑暗中经历着时间的淬炼,每一次被生活捶打,都在悄然沉淀新的滋味。

后来,我开始主动学习闽南话,跟着本地同事穿梭在蟳埔渔村谈合作,在古早味的面线糊摊前听阿伯讲人生故事。那些艰难的日子,那些咬牙坚持的瞬间,如同坛中的花椒与辣椒,为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辛辣与热烈。当我终于从最初的缝纫工干到生产经理,看着泉州湾的落日把海面染成金色,突然明白:人生的坛子里,正是因为加进了挫折的咸、奋斗的辣、坚持的甜,才酿成了独一无二的醇厚风味。这些年咽下的苦与咽下的泡菜一样,最终都成了生命中最珍贵的回甘。

如今,母亲的头发渐渐花白,身体也不如从前硬朗。但她依然坚持每年腌制泡菜,仿佛这是她与我之间最珍贵的情感纽带。她总说:“只要你爱吃,妈就一直做。” 我看着她佝偻着背在菜园里摘菜,看着她戴着老花镜仔细挑选配料,心里满是心疼与感动。而我,也愈发珍惜每一次品尝母亲泡菜的机会,因为我知道,那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母亲对我深深的爱,是我生命中最温暖、最难忘的记忆。

昨夜梦见母亲在菜园摘菜,晨雾中的她腰背挺直,竹篮里的青菜滴着露水,在晨光中泛着翡翠色的光。她转身唤我时,我突然发现她鬓角没有白发,眼角没有皱纹,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她腌泡菜时的模样。梦醒后,我摸黑走到厨房,打开灯,坛子里的泡菜在清亮的卤水中轻轻晃动,恍惚间看见无数个清晨与黄昏在里面流转,那是母亲用一生为我腌制的,永不褪色的春天。那坛泡菜,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串联起过去与现在,也将继续延续着这份浓浓的亲情,在时光的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醇香(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撤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谁家现在还在吃这个?萧山年轻人... 昨天,萧山一网友在萧内网App发帖: 去年腊月做的年糕,谁家现在还在吃?浸在塑料桶里,每天打开门一股...
原创 3... 天气渐热,出汗多,体力消耗大;天又黑得晚,吃完饭能出去遛遛;所以晚餐做为一天的正餐,要有足够的蛋白质...
广东荔枝季来了!今年包甜!管够... 一过立夏,广东荔枝从西往东次第成熟,空气中弥漫的都是甜蜜的味道。天公作美,今年广东的荔枝包甜!管够!...
可逛可食可体验|息县夜市火“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松 通讯员 周传杰 5月12日,华灯初上。在息县荣誉夜市,155家商户比邻相连...
Hi 上海,广东早熟荔枝来了! 5月13日,一场最甜蜜的对接会在上海滩成功举办。来自广东的第一批早熟荔枝,吸引了长三角地区近40家主...
6小时300份 机器人在月季大... 5月9日,第十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火热进行。 一款来自影智科技的Xbot咖...
沙特阿拉伯旗舰店开业!沙县小吃... 据澎湃新闻消息,5月11日,沙县小吃沙特阿拉伯旗舰店在首都利雅得国际会展中心开业,成为了首家在中东开...
零基础也能做!低脂低糖小饼干,... 谁说减脂不能吃饼干?[黑脸]今天这款小饼干,低脂、低糖、不加一滴油,口感酥脆又满足,做法简单到不行!...
一家三口的晚餐,都是家常菜,做... 一家三口的晚餐,如果想做到简单快手、营养好吃且开胃下饭,可以参考以下几种家常菜搭配: 清炒西红柿西葫...
易九道“新中式养生”引领健康消... 在大健康的背景下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从“医”到“养”,从“治”到“防”的转变,实现自主健康成为共愿,...
颇具打卡属性,曾一度风靡,文创...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云寒 盛锐 买文创雪糕打卡拍照,已经成了不少年轻人出游的必选项。 凭借丰富的色...
我太喜欢这样的面包啦!! | ... 原谅我用了一张烘烤前的面团图片替代了一贯的开篇“成品图”。因为我太喜欢这张的样子了。 整整齐齐的辫子...
原创 原...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谢小丹 编辑 | 蛋总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过去几年,魔...
以赛促练!江苏中式面点选拔赛在... 包子提褶似花绽,酥点塑形如艺雕。昨天上午,在宿迁技师学院,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国赛精选项目江苏选拔赛(...
山西刀削面:飞刀削面如雪花!老... 山西刀削面作为中华美食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与醇厚风味闻名遐迩。老匠人凭借 “每分钟 108...
原创 5... 导语:5月遇到这菜别手软,头茬赛人参,一周吃3次,润肠排毒、防流感,早吃早受益 5月份,菜地里一片绿...
6种红烧系列家常菜,软嫩爽口,... 红烧菜肴作为中国传统烹饪技法之一,凭借其色香味俱佳,浓郁的酱香和醇厚的口感,在家常菜谱中占据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