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吃方便面吗?
上一次吃方便面是什么时候呢?
现在,方便面已经成为我们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但是,你知道方便面是怎么在中国站稳脚跟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方便面和中国的不解之缘~
首先,从方便面的起源说起。
1958年,日本日清食品创始人安藤百福发明了鸡汤拉面,也就是方便面,结果一鸣惊人,迅速风靡日本乃至全球。
而我们大陆地区最早开始接触方便面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1970年,上海益民食品四厂生产出中国最早的方便面“鸡蛋方便面”,采用了高压蒸煮工艺,但是产量有限,包装也很简单。
最开始,北京、广州等地陆续建立了生产线,可惜因为体制和技术限制,方便面更多地是作为“奢侈品”供应特定单位,比如军队、远洋船员等。
而在隔海相望的另一个地方——也就是台湾省,方便面产业此时已经发展得颇具规模了。
台湾和日本交流密切,很快就引入了方便面。早期的台湾方便面大多是进口产品,价格也是比较高的。
1960年代末,台湾本地企业也开始尝试生产方便面。比如,我们熟悉的“统一”就是成立于1969年,它在1971年推出了台湾首款袋装方便面“生力面”,标志着台湾本土方便面产业的正式起步——在这一点上,台湾省领先了大陆地区。
随后,统一企业推出了“统一肉燥面”,这种符合台湾人口味的方便面迅速打开了市场,成为台湾家喻户晓的食品。
1978年,维力食品推出主打“炸酱面”概念的“维力手打面”,这种将酱料与汤包分离的吃法(干吃或汤面两吃)大受欢迎,至今仍是经典产品。
紧接着,味王、味丹等企业纷纷加入角逐,台湾方便面市场竞争加剧,价格也渐渐变得亲民,成为上班族、学生和家庭常备的速食选择。
回到我们大陆地区。1980年代,中国引进了日本和台湾地区的油炸方便面生产线,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1984年,广东珠海华丰食品推出了“三鲜伊面”,从此成为无数国民的记忆。“肥姐”沈殿霞代言的广告中一句“食华丰,路路通”广告语风靡全国。
此时的华丰在大陆地区可以说是一枝独秀。
而在北方地区,河南南街村集团生产的“北京牌”麻辣方便面,也凭借独特口味和实惠价格占据北方市场。
时间就这样进入了90年代。
新的故事得从一家叫“顶新”的台湾企业说起。其实它早在1988年就进入了大陆,最初想要用食用油打开市场,结果失败了。
1991年,魏氏的老板之一魏应行在火车上偶尔听到其他乘客抱怨方便面要么太贵要么不好吃,他从中嗅出了商机。于是魏氏兄弟在天津成立食品公司,并推出了我们熟悉的品牌——康师傅。
他们推出的首款产品就是“红烧牛肉面”,大块牛肉的诱人包装、碗装设计、附赠的叉子以及适中的价格(1.98元),很快消费者被迅速俘虏。只用这一个产品,康师傅就占领了市场。
与此同时,统一企业也进入了大陆市场。但是最开始的时候,统一的口味没有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坐了一段时间的“冷板凳”。直到统一推出了“老坛酸菜面”等产品,才实现了逆袭。
可以说,康师傅和统一,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基本上定义了中国方便面的市场格局。
它们简直是无处不在,特别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
经历过90年代的人应该都对小浣熊干脆面和集卡游戏记忆深刻吧?
在这之后,中国方便面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产量从1970年的200万份激增到了2000年的178亿份(大陆市场),这也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方便面消费国。
实际上,在2000年后,方便面已经成为学生、上班族“又爱又恨”的国民食品了。
2013年,中国方便面销量达到了462亿包,占了全球一半。
方便面的消费似乎进入了黄金时代,但是又出现了衰落的迹象。
大约在2010年后,方便面出现了销量下降的情况。发生了什么事呢?
首先,那就是外卖软件的兴起。我们只要在手机上轻轻点几下,就有人把热腾腾的食物送上门。从快餐小吃到异国美食,价格也并不难以接受。那么,很多人自然就放弃了方便面。
其次,中国交通基础设施正在迅速升级。高铁取代了绿皮火车,车站和列车上的餐饮选择更多,方便面就没那么受欢迎了。
有一项研究发现,食品外卖市场每增加1%,方便面消费量就会减少0.0533%。而每增加1%的高铁里程,方便面销量就会减少0.3191%。
从2014年到2017年,方便面行业的日子没那么好过了。即便是统一这样的巨头也感受到了压力。
与此同时,关于方便面是不健康的“垃圾食品”这样的言论甚嚣尘上。方便面被贴上了“廉价”和“低质”的标签。
就在市场低迷的时候,方便面市场在2018年开始有所回升。
紧接着,新冠疫情的发生,方便面一下子又变得炙手可热起来。人们大量购买方便面这种易储存食品,销售额激增。
当然,不仅仅是疫情的影响,还有其他因素在“拯救”方便面市场。
很多大型方便面企业在挫败中逐渐意识到,他们不能只是依赖便宜的方便面,他们需要进行创新,提供更高质量、更多样化的商品。
康师傅和统一率先带头行动。他们开始推出高端产品系列——口味更复杂、食材更好、价格当然也更高。
康师傅推出了鲜蔬面和速达面馆系列。
统一推出了满汉大餐和汤达人系列。
今麦郎也推出了老范家速食面馆系列。
这些高端系列的产品价格更贵,但是还是吸引了无数消费者。
市场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间,中高端方便面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17.1%,而低端段的增长率仅为4.0%。由此可知,消费者是愿意为更好的质量和更丰富的口味支付溢价的。
除了产品高端化,价格上涨也增加了方便面消费额。面对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大品牌开始全面涨价。比如,康师傅多次涨价。2018年初,它把每箱袋装面的价格提高了2元,每箱桶装面的价格提高了1元。它并没有就此停下,在2021年底和2024年再次涨价。
尽管价格上涨,但是销售额和市场份额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因为像康师傅这种拥有极高品牌认知度的和分销网络的大品牌已经有了一大批受众了,他们最后还是接受了涨价的事实。
2011年,每份(80克)方便面的平均零售价格是1.6元,但是2023年,却已经超过了3元。
虽然2023年的销售额还没有达到曾经的峰值,但是市场价值却比10年前高出了350亿元,增长了37%。也就是说,虽然卖出的方便面少了,但是赚到的钱更多了。
这样火热的方便面市场自然会有新的参与者。除了传统巨头之外,一些中型和小型品牌开始涌现,它们通常专注于小众市场和创新产品。
比如阿宽食品以红油宽面而闻名,还有其他面皮类产品。
比如杨掌柜推出了“粉面菜蛋”系列。
还有广受欢迎的螺蛳粉,其实也是一种方便食品。近年来螺蛳粉品牌竞争也是异常激烈。
以上这些品牌,通常都在利用网络销售渠道和社交媒体营销,它们为方便面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改变了人们对方便面的看法。
除了新兴品牌,还有一些老品牌也焕发了新春。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白象。
白象成立于1990年的河南,主打就是低价产品,虽然早期表现不错,但是在高端化发展时却屡屡碰壁。近年来,白象通过产品创新、网络营销和在线销售渠道,重新站上了方便面行业的牌桌。
2023年,白象超越了今麦郎,成为了中国大陆第三大方便面品牌,直逼长期主导市场的康师傅和统一。
方便面市场结构正在从“两个巨头、一些中型企业和许多小品牌”的三级体系逐渐转向了“一个超级力量,三个强大玩家、一些较大玩家和许多较小玩家”的多样化体系转变。
康师傅仍然是无可争议的王者,2023年它的市场占有率还有45%。它的优势在于庞大的分销网络,拥有8万家分销商和500万个零售点,尤其是在小城市和农村地区非常强势。
至于统一,它可以说是“万年老二”,它现在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统一的市场份额从超过20%下降到约16%。
而崛起的白象已经占有12%的市场份额,这是变化的一个明确信号。而占有10%市场份额的今麦郎当然不会放弃往上爬的机会。
再往下就是中型企业,比如日清、农心、阿宽、南街村等。这些品牌都找到自己的细分市场,通常专注于特定口味或地区市场。
接下来是新秀,通常是从其他行业扩展过来的品牌,比如三只松鼠、麻六记、微念等等。对于这些品牌来说,方便面可能更多的是品牌延伸,他们的目标是自己的现有客户群,而不是争夺其他市场份额。
目前,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方便面市场。方便面的竞争焦点已经从“低价饱腹”转向“品质+体验+健康”。未来,方便面或将进一步融入预制菜、地方美食赛道,成为“速食餐饮生态”的一部分。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方便面的历史~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下一篇:原创 库迪开始卖冰淇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