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的深秋,晨雾缭绕在粉墙黛瓦间,吕文扬背着竹篓踏入后山。山脚下,晾晒了半月的梅干菜在竹匾里泛着油亮的深褐色,轻轻一抓出什么事了,干燥的叶片便发出细碎的沙沙声,浓郁的咸香混着阳光的味道扑面而来。他弯腰拾起几株野山椒,指尖传来微微的辛辣感,这是为黄山烧饼增添独特风味的秘密佐料。
回到古朴的作坊,吕文扬掀开陶缸,取出提前腌制好的五花肉。肥瘦相间的肉块在酱油、料酒与香料的浸润下,呈现出诱人的酱红色。案板上,他将五花肉切成小丁,刀起刀落间出什么事了,肉香四溢。紧接着,把梅干菜细细切碎,与肉丁、野山椒碎一同翻炒,铁锅在柴火的炙烤下 “滋滋” 作响,梅干菜吸饱了肉油,变得油润发亮,香气直往人鼻子里钻。
制作黄山烧饼的面皮同样讲究。吕文扬将面粉分成两份,一份加入猪油揉成油酥,一份用温水、酵母和白糖揉成水油皮。水油皮包裹住油酥,在案板上反复擀开、卷起,如同书写一卷徽派的水墨长卷。每一次折叠,都为饼皮增添一层酥脆的可能。
取一块擀好的面皮,包入满满的梅干菜肉馅,再用掌心轻轻压成扁圆。吕文扬在饼坯表面刷上一层蛋液,撒上白芝麻,每一个动作都带着岁月沉淀的娴熟出什么事了。他将饼坯整齐摆入特制的炭炉,这炭炉是他特意从老匠人手中淘来的,炉膛里燃烧的是果木炭,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随着温度升高,饼皮在炭炉中渐渐鼓起,表面的白芝麻被烤得金黄,梅干菜的香气混着肉香与炭火味,在作坊里弥漫开来。透过炉门的缝隙,能看到饼皮层层绽开,如同一朵在炭火中盛开的花。
“文扬!给我来十袋黄山烧饼!” 戴着斗笠的老茶农推开作坊的木门,身上还沾着山间的露水,“城里来的游客尝了都说好,点名要带回去给亲戚朋友!” 吕文扬笑着应下,仔细地将烧饼装袋,又额外放了几包防潮剂。
临近黄昏,店里来了个背着书包的小姑娘出什么事了,眼睛红红的:“叔叔,我能用作文换一块黄山烧饼吗?老师布置了写家乡美食的作业,我想尝尝正宗的味道。” 吕文扬看着小姑娘手中字迹工整的作文纸,心中一暖,不仅给了她烧饼,还详细地讲解了制作过程。小姑娘咬下一口,酥脆的饼皮 “咔嚓” 作响,梅干菜的咸香与肉的醇厚在口中散开,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当最后一炉黄山烧饼冷却,吕文扬擦拭着沾着炭灰的炭炉,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他翻开记录着各种美食心得的笔记本,在空白页写道:“黄山烧饼里,藏着皖南的山水出什么事了、梅干菜的岁月,还有烟火人间的温暖。每一口酥脆,都是对故乡的眷恋,对传统的坚守。” 夜色渐浓,而关于黄山烧饼的故事,仍在梅干菜的香气中,继续谱写新的篇章。
上一篇:桔梗烘干成本
下一篇:月光烙痕里的酥脆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