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茶饮品牌“爷爷不泡茶”因为奶茶不满杯,被消费者发视频曝光。随后,品牌方道歉,并向顾客退款,事件暂时告一段落。
不过,从其他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帖子来看,爷爷不泡茶的“不满杯”现象存在已经有些日子了。而且除了该品牌,还有一些茶饮和咖啡品牌也存在此类问题。
“爷爷不泡茶”创立于2018年,最先叫“爷爷泡的茶”,因为跟周杰伦歌曲同名,后来改为现名。品牌定位新中式香片茶饮,凭借低门槛加盟策略迅速扩张,现有门店约1800家,并计划在年内实现5000家的目标。
在5月中旬媒体关注到的时候,网友的曝光帖在小红书上已经发布快一个月了。不过4月19日发布后没有引起什么水花,真正开始发酵是在5月14日左右。截至发稿时,这篇帖子的点赞高达11.7万,留言1.3万条。
据该网友发布的视频,她买的饮品是爷爷不泡茶的“初恋玫瑰青提”,杯子上半身为不透明的包装。她将未开封的奶茶上下翻转,发现只有半杯,“我要不是拎着感觉这么轻,都不会倒过来看看”。
爷爷不泡茶的反应应该说还是比较及时的。4月19日帖子发布当天,它就在评论区留言,“您反馈的问题我们非常重视,请您注意查看私信,我们会为您进一步反馈处理”。5月15日,媒体关注后,它又留言称,对此非常抱歉并且高度重视,需要门店进一步检查,并称企业的饮品制作均有标准流程。另据南都报道,它已经联系顾客赔礼道歉并退款。
关于爷爷不泡茶“半杯”的原因,有人认为是门店的原因,并举例说自己在其他店买的同样的饮品就不存在这一现象。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NCBD(餐宝典)的《2024—2025中国饮品行业发展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爷爷不泡茶的开店速度已经跻身茶饮行业前十,全年新增门店超过1000家。而随着门店规模的迅速扩张,加盟管理松散等问题将在所难免,由此将带来各种状况。
今年1月,爷爷不泡茶河北一门店开业给消费者发烟,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其实并不令人意外。同样地,门店的出品可能会不稳定,不同门店的出品也可能会不统一,这都不难理解。
爷爷不泡茶也是在把“半杯”问题局限在具体的门店层面,它的留言意思很清楚:企业是有标准的,但为什么会出问题,需要检查门店。
然而网友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在4月19日之前,就有不少人在吐槽爷爷不泡茶“不满杯”。在小红书上,“爷爷不泡茶不满杯”的相关笔记,多达491万篇。
问题存在时间久,范围广,但企业并没采取改进措施,任由它存在。只不过这次特别“不巧”,“不满杯”严重到只有“半杯”,被顾客挂在了网上,被媒体关注到了。
在这次“半杯”事件中,爷爷不泡茶的杯子被认为设计有问题,杯身上半部分不透明,刻意掩盖缩水,误导消费者。不过这种观点有待商榷,因为还有其他许多茶饮品牌,它们的杯子也不透明,但并不存在“半杯”现象。
在餐宝典分析师看来,“半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杯身是否透明,而在于商家的管理是否到位,更在于商家是否诚信。
如上文所述,爷爷不泡茶强调“饮品制作均有标准流程”,但实际情况却是大量消费者都对“不满杯”表达了不满。那显然,要么标准有问题,要么执行有漏洞。这就需要品牌方要么修改标准,要么狠抓执行。
此外,一杯奶茶到手仅半杯,无疑侵犯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公平交易权”条款,可能构成商业欺诈。商家如此做法,只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拉低自己的品牌形象。
在爷爷不泡茶之前,有些饮品品牌早就因为偷工减料而出了名。其中,瑞幸咖啡屡次因为“冰块太多”而登上热搜。
以2023年为例,3月14日,“瑞幸咖啡被吐槽去冰后剩半杯”话题登上热搜,有多名消费者反映称瑞幸咖啡冰量过多、要求去冰后咖啡量少等问题。3月28日,山东菏泽有消费者表示,在瑞幸咖啡小程序买了一杯原价生椰拿铁,喝了三四口就没了,剩下一大半杯都是冰块;7月,江苏南通一男子发视频称在瑞幸咖啡买的两杯拿铁,三分之二全是冰块,喝两三口就没了,事件引发网民关注。
在小红书的搜索框输入“瑞幸”,自动弹出的联想词语是“瑞幸咖啡冰块好多”,有6万余篇笔记。有人调侃道:“只要我喝得够快,就能得到一杯冰。”
网友纷纷呼吁瑞幸在点单时能选择“去冰”,瑞幸咖啡客服也曾表示可备注去冰。但直到今天,瑞幸的点单小程序上依然没法“去冰”。
此外,一些茶饮品牌也因为“含冰量”偏高或“奶泡消失”而被消费者和媒体关注到。
不满杯或大量加冰,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商家减少成本的小伎俩。面对消费者、媒体、消协的多次发声,各企业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企业的理由似乎很正当,要么说标准流程就这样,要么说不这样会影响口感,等等。但是仔细想想,这些理由其实都经不起推敲。比如“不加冰会影响口感”,这种说法字里行间充斥着替消费者做主的盲目自信和一厢情愿,爹味满满。
不要给自己的不想改变找理由了,也不要欺骗你的顾客。
在“饮品到手不满杯”这个直接关乎商家诚信的问题上,如果能有品牌牵头,制定相应的标准,把“少冰”“正常冰”等不同选项下的冰块数量、饮品体积等都予以量化,并向消费者公开,就像过去两年头部品牌在健康方面所做的那样,那将于行业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