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诗云,“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如果选择一种最具代表性的端午节饮食,当然非粽子莫属。
作为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食品,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粽子,中国有多少地方,就有可能有多少种粽子。
问题来了:全国那么多种粽子,到底哪里的最好吃?
仲夏端午,烹角黍
DUAN WU JIE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到了唐宋时代,粽子四季出现于市场。长安有专门制作粽子的店,技艺相当高。当时粽子馅已有多种果仁,味道比只有黍米好多了。
到了宋代,就有“艾香粽子”,艾叶浸米裹成。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粽子”。
明弘治年间,就用芦叶裹粽子,粽馅更多了,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等。到了清乾隆年间,林兰痴《邗江三首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条,这种粽子流传至今。
如今,粽子与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饼一起,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节令食品。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不但盛行不废,且已流传到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
2009年,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列入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和我们的联系,超越了地理的界限,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有所听闻,粽子也被列入“中国通”们不能错过的美食。
吃甜吃咸,这是个伪命题
DUAN WU JIE
所谓吃货不分南北,口味必分甜咸。每逢端午,粽子甜咸之争,总是“烽火不断”。
“粽子粉”分成两大帮派,分别是“北派”甜粽子和“南派”咸粽子,各自占领着半壁江山。互不相让,互不低头,都想捍卫自己心爱粽子的王者地位!
央视曾组织一项甜咸粽子的调查,有46%的网友支持甜粽子:
包裹着花生、大枣等各种甜馅料儿,再裹着粽叶的清香,吃前蘸一点蜂蜜,大大咬一口,简直人间美味!只羡粽子不羡仙……
有49%的网友支持咸粽子:
选劲道十足的后腿肉,用筷子一戳,粽子里的肉香自然而然地飘散出来。一口咬下去,那口感,那嚼劲,那满足感,好吃得根本停不下来!
此外,有5%左右的网友表示两种都爱,可谓甜咸通吃的“吃货党”~
中国地大物博,美食文化发达,各地饮食习惯不同是很正常的,应该要彼此尊重和包容,一味以自己的口味为衡量标准,甚至去贬低其他地域的饮食风俗,实在是太过偏颇的一件事。
粽子该吃甜还是吃咸,鸡蛋该这样吃还是那样吃,这又有什么重要呢?
世界和而不同,才能美美与共,对于热爱美食的人来说,爱吃、好吃、能够随时吃到,才是作为一名吃货最幸福的事。
正所谓:人生如粽,可盐可甜。
粽子,被中国人玩出了花儿
DUAN WU JIE
一颗粽子,裹着上千年的文化。
如果只是把粽子的风味局限在甜咸之争,实在小看了中国人对粽子的创造力。
且看中国人把一只小小的粽子,做出了多少花样?
浙江嘉兴:鲜肉粽
提及咸味粽子,嘉兴鲜肉粽作为“粽中之王”称霸一方。
干粽叶必须提前一晚浸泡成碧绿色;糯米淘洗干净后要用白糖、盐、红酱油拌匀;肉也只选新鲜的猪腿肉,用白酒和调料揉搓后裹满调料味……
一把糯米、一块肥肉、一块瘦肉、再一把糯米,简简单单地成就粽中王者。
福建泉州:烧肉粽
闽南话“热”与“烧”同含义,所谓“烧肉粽”,就是要趁热而食的粽子。
烧肉粽精工巧作,糯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三层块头,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不腻。
广西壮族:壮粽
广西壮族的壮粽,可以大如枕头。
糯米、绿豆、五花肉、绿豆、糯米的“2+1+2”式组合,恰如有老有少的一家人。
壮粽吃粽的时候也颇为讲究尊长,家里的长者开粽后才真正迎来吃粽时刻,在日常生活中传承着孝悌的传统文化。
广东肇庆:裹蒸粽
在广东肇庆,一种似粽非粽的金字塔形传统小吃,成为端午的焦点,当地人习惯叫它“茶点王”,也叫裹蒸粽。
南北朝时期,裹蒸粽就作为“御食”“贡品”出现在宫殿之中。现在,裹蒸已经是寻常人家端午时节一道节令饮食。
“外包冬叶三几片,糯米绿豆放里边,肥肉芝麻作肉馅,裹好扎牢蒸半天”。流传了2000年的裹蒸包裹方法,传递着裹蒸的原汁原味。
云南临沧:竹筒粽
云南粽子,外形最为独特的当属临沧竹筒粽,极具傣族特色。
每当新竹长成,临沧人期待的粽子容器也有了着落。他们砍下新竹、内装糯米等配料,粘糯的米粒中,渗透了肉香脂香和竹筒粽叶的清香,口感香甜软糯。
海南儋州: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是海南儋州汉族传统名点,海南的十大特产之一,也是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
其种类多,体态大,根据粽叶和馅料的不同,做出香肉粽、鱿鱼粽、干贝粽、猪肉蛋黄粽、排骨蛋黄粽等,真的是色香味俱全。
儋州有一种名为篓篓粽的粽子。制作时选当地跑海的海鸭蛋、配上儋州青盐田的海盐等调料,用菠萝叶编成篓,自然的馈赠就是美味的底色。
湖南汨罗:牛角粽
在端午故里的湖南汨罗,当地特产一种形似牛角的汨罗牛角粽,端午当日,龙舟赛手们总要先吃上几个牛角粽,再奔赴激烈的竞赛之中。
食用碱,是汨罗牛角粽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在碱水的作用下,糯米颗颗晶莹剔透、泛着淡淡的橙黄色,既可单独包裹成粽、也可以与五花肉或者豆沙搭配,成就咸甜两种口味。
海南苗族:五色粽
热带的夏天是五颜六色的,海南苗族的五色粽子也是最靓的。
染成黑、紫、黄、红四种颜色的糯米,还有白糯米,构成了五色粽子的基底,加上当地特产五脚猪的五花肉,一只只独木舟样的粽子就做成了。
孩子们把煮好的五色粽挂在身上,和其他小孩一起比谁家的粽子最鲜艳,为端午增添了几分趣味。
云南文山:马脚杆粽
在云南文山,壮族人擅长包一种名叫马脚杆粽粑的粽子。
芝麻杆烧成灰,趁热拌进未经淘洗的糯米,反复揉搓直至白糯米变得黑亮,是马脚杆粽的精华所在,配合脱皮的绿豆、和腌制的五花肉,一颗粽子也就制作完成了。
既可以蒸着吃、也可以切成片,煎着吃或者炸着吃,各有风味。
潮汕:双烹粽
在潮汕地区,一种集合了甜和咸两种口味的双烹粽,让人吃了就忘不了。
双烹粽的特色在馅:一半咸、一半甜。咸味来自咸蛋黄、虾米、香菇、香肠、莲子、栗子和南乳猪;甜味则来自绿豆沙或红豆沙和糖渍鹌鹑蛋。
将两种馅料放在一起,但绝不能搅匀,少部分的甜馅和大部分的咸馅同时出现在一个粽子里,却也甜而不腻、咸而不齁。
陕北地区:黄米粽
在陕北一带,大黄米替代白糯米,成为粽子的主角。
黄米,学名叫黍米,吃起来有一股软糯的清香味,当地人习惯先将黄米浸泡48小时,让它微微发酵,米粒也稍微变软些。
红枣是黄米粽的最佳搭配,外用芦苇叶包裹,蘸以白糖、桂花酱、玫瑰花酱、古法红糖,如果什么也不加,红枣的香甜也足够回味。
广西隆林:黑米粽
黑米粽又称黑粽粑,有天然黑糯米版,也有用草木灰染色的白糯米版。制作时,选用高原盛产的草果、板栗、绿豆、食盐等调料,再取粽叶捆扎即可。
煮后即食自然可以享受粽子美味,经过煎炸或者烧烤后的粽子,则增加了一份油香。黑粽子个头较大,一个将近一斤,更适合多人分享。
四川:辣粽
都知道四川人爱吃辣,但没想到他们连粽子都不放过!
辣粽的制法是先把糯米、红豆浸泡5至6小时,将水倒出,放入椒粉、川盐、味精和少许腊肉,用粽子叶包成约60克一个的四角粽。食之,香辣适口,风味独特。
北京:北京粽
北京粽子口味丰富,一般分四种。
第一种是白粽子,纯糯米制成无味的,蒸熟后蘸糖吃,既美味又解暑;第二种是小米粽,用红枣做馅,蒸熟后能看到黄澄澄的黄黏米里嵌着红枣,直接化身“黄金裹玛瑙”;
第三种是小枣粽,主要以小枣、果脯为馅料;第四种则是豆沙粽,馅心用豆沙,相对少见一些。
家乡:妈妈粽
作家琦君写道:
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小时候过端午,最期盼吃粽子的时刻。当缕缕蒸汽带着芦叶糯米清香从木锅盖缝中飘出来,弥漫整个屋子的时候,粽子就可以出锅了。
粽子还没散热,我们就迫不及待剥开来,吃得满屋香。一旁的母亲,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纵使粽子的形状、口味变幻莫测,但记忆最深刻的,永远是独属于故乡的味道;
纵使众口难调,适口者珍,或许统一的答案都是“妈妈包的粽子最好吃!”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就是世间最大的幸福。
甜,咸,辣,酸……中国大地上到底有多少种粽子,显然数不清。
当我们吃粽子时,入口的是田间作物、尝的是华夏百味、抿的是童年味道、不忘的是亲情牵挂,留下的是人与自然的纽带。
汪曾祺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不管你钟意哪种口味,只要爱吃,不妨就在端午放“粽”一下吧。
愿你能收获仲夏时节里,一份美妙与安康;
愿你总能发现世间美好,“粽”享岁月芳华!
上一篇:经典糖醋排骨:酸甜适口、香气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