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店门口,顾客排队体验美食“过家家”
“全员饿人”文创店制作面窝造型的毛绒挂件,深受游客喜爱。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冯袁玥
实习生 陈冰妍
5月18日10时,武汉市江岸区咸安坊“全员饿人”文创店的橱窗前,围满了举着手机的年轻人。店员系着印有热干面图案的围裙,取出一只面窝造型的玩偶:“您喜欢炸得嫩一点还是枯一点?”得到顾客回复后,店员用油纸将其包好,如同包一只刚出锅,还沁着油温的真实面窝。
这个看似无厘头的过家家游戏,实则是“全员饿人”设计的固定场景——门店设计成“小型早餐摊”,价目表是菜单墙,消费者在“模拟烹饪”中完成消费。这家成立不到一年的本土文创品牌,将武汉美食制作成毛绒挂件,沉浸式互动吸引游客排着队买36元一碗的“热干面”、29元一块的“豆皮”。
设计了“加葱”和“不加葱”两个版本
传统文创产品极大依赖景区提供IP和消费环境,“全员饿人”则以经营景点的思维自造场景,解锁了文创消费的新玩法。门店负责人朱慧娟说:“我们的初心并非单纯售卖商品,而是通过营造切身体验,激发消费者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
设计团队从武汉最具代表性的过早文化切入,“萌化”特色美食。“深耕当地文化,不一定聚焦于建筑地标,城市的软文化需要被看到。此外,纪念品长期以冰箱贴、明信片为主流产品,易产生审美疲劳。”品牌设计师、“00后”徐佳亲道出Z世代的消费心理。
选定了产品原型,如何将其变成具象的产品又是一番挑战。以门店销冠“热干面”为例,为了将这一武汉人最熟悉的早点用毛绒玩具生动表现出来,徐佳亲设计改版数月。
为还原面条质感,设计团队跑遍全国工厂,最终选定一款带有细微纹理的棉布材料,最大程度还原碱面挂上芝麻酱的视觉效果。一个手掌大的玩偶,共拼了7种布料,萝卜丁和葱花都需手工粘贴。“我们甚至设计了‘加葱’和‘不加葱’版本,就像真实的热干面一样。”徐佳亲介绍,这种细节让本地人倍感亲切,也让外地游客觉得新奇有趣。
“情绪消费”不是昙花一现的概念
数据印证了策略的成功。2024年10月,“全员饿人”第一家门店落地咸安坊,开售当天就排起长队,首批货品三天卖空,线上预售排到一周后。今年4月,第二家门店在汉口stay开业。“五一”假期,两家总计面积35平方米的小店,把均价30元的商品卖出了20万元的营业额,仅热干面玩偶一款产品就卖出1600多份。
从去年的开店即火,到今年销量逐月增长,朱慧娟认为,这份成绩离不开网络上的“自来水”式传播。“拟人化玩偶带来陪伴感,消费者把产品当成旅行‘搭子’,自发录制的开箱、打卡视频是对品牌的最好宣传。”4月,台湾女歌手安溥到武汉巡演,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全员饿人”的“热干面”和“豆皮”,线上平台一周内新增近千个台湾订单。
眼下,“全员饿人”正筹备武汉万象城新店,并结合时令不断上新,樱花版热干面、“虾掰”小龙虾挂件均获好评。同时,在以前基础上更注重实用性——在藕夹玩偶中嵌入化妆镜,鸡冠饺拆开就是一个购物袋。“‘情绪消费’不是昙花一现的概念,只有持续创造新鲜感,才能长久活下去。”朱慧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