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有一种大家耳熟能详的海洋生物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切换性别。作为中国人餐桌上最受欢迎的海鲜美食之一,它的这一奇特的功能却鲜为人知。它就是生蚝,又叫牡蛎,大连人亲切地叫它“海蛎子”。本报记者带你们走入长海县小长山岛镇的生蚝养殖区,揭秘生蚝性别自由切换的真相。
生物奇观
大连人对生蚝耳熟能详
它能“变性”却鲜为人知
这是六月初的一个凌晨,在北纬39度这片特殊的海域里,橙色的朝阳缓缓地从地平线升起,柔和的暖光悄悄地点亮了海面。
此时壹鲜冷水海产品有限公司的码头上已经热闹非凡,这家低调的大连农业龙头企业早已在国内生蚝养殖界声名鹊起,也因此吸引了辽宁省水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海科院”)和海事大学的入驻,将海科院的辽宁省水产种质资源库和海事大学水下机器人的勘测基地设在此处。
随着天色渐亮,记者看到,渔家大嫂们已开始熟练地在海边“夹苗”,吊车摆动着“大手臂”将一串串苗种吊上船,随后由投苗工人投放至养殖的海域里。这片毗邻小水口森林公园的海域,正是长海县极为重要的生蚝养殖区。每年六月,是生蚝的投苗季。这个时节的大海,不仅见证着渔民的辛劳,也藏着一场关于“性别”乾坤大挪移的生物奇观。
“你知道生蚝能从男的变成女的吗?”这是记者在采访时抛给多位养殖人员的一个提问。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常年与生蚝打交道的养殖人员和工作人员,居然鲜有人知晓此事。他们瞪大眼睛,略显惊讶地反问:“真的吗?生蚝还能自己从‘男的’变成‘女的’?它们是怎么变的,我们也想知道。”
先从“男”到“女”然后自选性别?
惊叹!
生蚝“变性”背后藏着进化的智慧
为了进一步探寻生蚝变性的课题,记者专访辽宁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庆志,他是贝类科目的研究专家。王庆志告诉记者,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正是生蚝在自然界中一个极为奇妙的生存策略。
据王庆志介绍,大多数牡蛎(生蚝)在生命初期都是雄性,在一岁左右或更晚的某个阶段会“转性”成为雌性,用更大的体型来产卵,从而提高繁殖效率。“这是典型的‘先雄后雌’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原雄性雌雄同体(protandry)。”王庆志解释说,“在一些特殊的环境刺激下,甚至也有变回来、来回变化的情况。”
生蚝体内性腺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分化与激素调控密切相关。温度、水质、营养水平等环境因子,都会影响它的性别表达。“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看情况决定自己是男是女’的高手。”王庆志笑着说。
对生蚝来说,性别不是一种固定身份,而是一种策略选择。初期做“男孩”,消耗资源较少,利于快速成长;长大后转为“女孩”,身体更强壮,便能产出更多的卵子,为种群繁衍出力。这不仅是自然界中节能高效的智慧体现,也使得牡蛎种群在密度、气候、营养等不同条件下,能自动调节性别比例,提高群体适应性。
某种意义上说,生蚝“无性别焦虑”,而是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性别”,它才是实现了性别自由。
餐桌上的海蛎子咋判断是公是母?
新奇!
解锁新的冷知识:咱吃的生蚝“无性别”
既然它的性别可以自由切换,那么怎么判断摆上我们餐桌的生蚝是男还是女呢?这个问题将为我们揭开有关生蚝的另外一个秘密。那就是目前我们吃到的绝大多数生蚝,已经“无性别”。
这又是什么神操作?记者走访养殖生蚝的专业人士孙贵华先生和科研人员王庆志,从实践到理论,深入探索有关生蚝的性别秘密。
作为长海县的资深水产养殖业主,孙贵华对养殖的水产特性极为熟知。他在现场告诉记者,如今大规模养殖的生蚝,绝大多数已经不是“普通二倍体”,而是经过特殊培育的“三倍体生蚝”——它们在生物学上,已经不再拥有传统意义上的“性别”。
更有趣的是,科学家为了培育三倍体,先要获得“四倍体”生蚝。再将这种四倍体个体通过人工诱导技术与正常二倍体交配,产生了三倍体后代。这听起来像是在“玩基因魔法”,但其实它是一种非常成熟的生物技术,早已在牡蛎、鲍鱼、对虾等水产养殖中广泛使用。
简单来说,自然状态下的生蚝是二倍体,拥有来自父母各一份的染色体,是可以正常生殖的。而通过现代育种技术,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染色体干预手段,使生蚝的染色体数量变为三套,即“三倍体”。
“它们无法产生功能性精子或卵子,也就是说,它们已经无性别。”对此,海科院的研究员王庆志解释道,“也正因为它们不进入繁殖期,所以体内不会因性腺发育而影响风味或营养,肉质更为肥美紧实,全年口感几乎恒定。”
人为干预染色体那能放心吃吗?
放心!
三倍体生蚝并不是转基因产物
需要指出的是,三倍体生蚝并不是转基因。因为三倍体生蚝的产生方式是通过物理(如温度、压力)或化学(如细胞分裂抑制剂)手段,在受精早期干预染色体分裂,从而人为控制其染色体数量。这是一种染色体倍性控制技术,在生物育种中早已有几十年应用历史,广泛用于鱼类、贝类甚至水果(如无籽西瓜、香蕉等)的培育。它不是在基因中植入外源基因,所以严格意义上不属于转基因技术。
听起来似乎有点“反自然”,但其实这种“去性别”的生蚝,是现代养殖业追求稳定产量和优质口感的必然选择。从目前国内外科研结果来看,三倍体生蚝营养价值并未下降,其由于生长速度快、肉质肥厚、性腺不发育,反而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和微量元素更加稳定。
在自然状态下,二倍体生蚝一旦进入繁殖期,体内的营养成分就会大量转移到性腺发育中,导致肉质变薄、口感变差,严重影响食用的口感和市场销售。而三倍体因为不发育性腺,“不会繁殖,也不会‘瘦身’”,养殖户形容它们是“永远不会走味儿的生蚝”。
王庆志介绍,正是这种“三倍体化”的育种技术,让长海县的生蚝产业摆脱了传统靠天吃饭的粗放模式,实现了全年养殖、全年供应、全年优质。在壹鲜冷水水产公司这样的头部企业,三倍体生蚝已经占据养殖主流,成为国内高端海鲜餐桌上的常客。
更重要的是,这一转型并未牺牲生蚝的营养价值。三倍体生蚝的锌、铁、氨基酸、牛磺酸含量与自然生蚝接近甚至略高,但口感更嫩滑、风味更浓郁。
■日常小知识
食用生蚝越大越好吗?
如果说生蚝是大海的馈赠,那长海县这片北纬39度海域,就是它最挑剔的发源地。
这里的生蚝并不以“个头巨大”取胜,却在专业品鉴圈内拥有极高声誉。它们身形匀称,壳薄肉肥,弹性十足,入口饱满却不油腻,咸鲜之间隐约带着海水的矿石气息。这种独特的“海中原味”,正是冷水牡蛎的标志之一。
很多喜欢吃海鲜的人会认为生蚝的肉越肥大越好,但在国际顶级生蚝评鉴中,大并不代表好,反而是“口感细腻、层次丰富、回味悠长”才是好标准。
北纬39度,这条被称为“海洋生物黄金纬度”的区域,年均海水温度低、盐度适中,海水交换频繁,带来了良好的浮游生物生态基础和天然净化系统。这种冷水养殖环境,让生蚝生长周期慢于南方地区,但正因“慢养、慢长”,它们的肉质更为紧致、风味更加丰富。
同时,这一带昼夜温差较大,海流冷暖交汇,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在生蚝身上,就像给每一只生蚝做了一次“天然调味”。
下次吃生蚝时,不妨想想:这个小小的美味的生物,或许经历了一场比你想象中更精彩的“变性人生”。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陆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