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代人的“精制化”,如精白米面,更应该进食粗粮。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的成年人,每天摄入全谷物和杂豆类为50~150g,也就是占每天主食都1/3~1/2。
看看你吃够了吗?若吃不够粗粮,不仅便秘风险会与之增加,血糖波动也会变大,更容易因为缺乏粗粮中的维生素B族,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食欲不振、神经系统异常、皮肤炎症等等。
所以,我们要吃够粗粮,但同时也要小心,这些已经被捧上神坛的粗杂粮,既不养生,还容易摧毁肠胃!
“细粗粮”:在美食的世界里,粗粮细做也不是不可能的,比如精细加工后的粗粮,如燕麦、玉米等,被做成了“即食燕麦”、“玉米片”等等,在细加工后,都容易升高该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
举例子说明,如果是整粒的燕麦饭,血糖生成指数为42;燕麦片粥,血糖生成指数为55、即食燕麦粥为79。由此可见,越是被精细加工之后,它的血糖生成指数越高,越是不同烹饪的食物,越要当心它的血糖生成指数。
“油炸粗粮”:粗粮再好,也经不起“折腾”,尤其是高温油炸之下,虽然大程度改变了粗粮的口感,让它变得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如山药片、荞麦片等等,即使再少油,也被过度粉碎从而破坏到了食物的细胞结构。
在极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后,也让它们成为了高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再比如简单的例子,油炸粗粮就好比是油炸薯片,热量高、脂肪肝,还不易被肠胃消化,甚至会增加机体代谢负担,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粗粮变粉”:原本的粗粮变成粉状,虽然经过热水一泡就能立即享用,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升糖指数也会大大提高,尤其是现在十分流行的破壁机,由于锋利的刀刃以及超高速的旋转,虽然会把食物打成粉状,或者是更为细小的颗粒,口感的“升级”,也会影响血糖指数。
比如正常的红豆血糖生成指数为23,变成粉状后,如红豆粉,血糖生成指数就会提高到72,不仅容易增加肠胃负担,伤害肠胃,还不利于餐后血糖控制。
对于以上的粗粮,大家不要再被骗了,还是“原汁原味”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