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山高林密的富林镇迎来了2025年云浮市云安区“百千万工程”第二届花生文化系列活动。远来的嘉宾和八方游客聚在富林镇连心湖畔,品花生、购土产、逛集市。集市上一位现场制作擂茶粥的大姐引起了众人围观。
擂茶粥,是云安茶洞、托洞一带特色食品,有着400多年以上的历史。该粥一般使用茶叶、砂仁、茴香、风姜、陈皮等擂烂再加入花生碎,最后倒入粥中拌匀而成。煮好的擂茶粥有浓郁的药香、淡淡的茶香,加上香脆的花生,口感好,开胃养胃,对胃寒的人尤其适合。
在云安的民间,不少家庭的老人会做此粥,配方在茶叶、砂仁、茴香、风姜、陈皮之外,各家略有增减变化。现场制作的大姐介绍,她制作的擂茶粥就是桌上摆着的八样原料,加上手上一根棍子。原来,擂茶粥重在一个“擂”字,因而对器具和擂棍都有特殊要求。擂茶时需使用满蛛网状沟纹并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俗称牙盆),而擂棍的取材多为云浮当地的肉桂树枝,也就是大姐所说的“一根棍子”,这也被列入擂茶粥的配方内容。
擂茶粥的这种食用茶叶的方法,在我国南方多地都有类似的习惯,实际上是古代茶叶食用方法的遗存。晋代郭璞为《尔雅》中的“惯,苦荼”作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这种茶羹,又称为茗粥。而唐代杨晔在《膳夫经手录》中记述:“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由此可见,晋代到唐代期间,人们是习惯将茶煮成羹来吃的。除了茶叶、米,还会加入椒、姜等配料,加强它的保健作用。在云安遇见擂茶粥,不仅是遇上了一款特色美味,更有穿越时光品尝古人手艺的感觉。
一口擂茶粥,口中既有茶的香和醇,又有多种香料混合而成的甘和美,加上粥水的滑与粘,五味调和之间,恰似人生百态。尝尽擂茶粥,那余味甘甜而微带辛辣,齿颊留香,回味无穷。除具有食用价值外,擂茶粥化气、消滞、暖胃的作用,可以改善人们的体质,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深为当地人所重视。
文、视频 | 记者 郑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