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过,一日热三分。”7月7日,我们迎来小暑节气。此时节,暑气渐盛,万物在骄阳下蓬勃生长。由北京市文旅局和国际在线联合出品的“中国节气里的京味非遗”系列短视频本期推出“小暑篇”,聚焦京味非遗——花灯制作技艺,看非遗传承人如何以竹骨为架、彩纸为衣,将节气的炽热与浪漫缀于玲珑灯彩间,在灯影摇曳中勾勒夏夜之美。
暑韵民俗,烟火生香
“食新”民俗承载着小暑最质朴的喜悦。古时,农人们在小暑将新收的稻谷碾成米,蒸煮出清香四溢的新米饭,开启“食新”仪式;部分地区还将新麦炒熟磨粉,以开水冲调加糖,制成“炒面”,细品麦香。人们欢聚一堂,庆祝丰收,祈愿往后岁岁仓廪充实。
伏羊节是小暑至三伏天最具特色的饮食盛事。自农历初伏起,持续一月的伏羊节,承载着千年饮食智慧。早在尧舜时期,民间便有“伏天吃伏羊”的传统。淮海地区“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谚语,道出了食羊的养生妙处。从中医“冬病夏治”理论来看,三伏天人体阳气外发,此时食用性温的羊肉,既能驱散体内寒气,又可扶正固本;加之农闲时节,人们借此机会烹羊宴客,在蒸腾的香气中联络邻里情谊,共享丰收之乐。
吃饺子同样是小暑备受青睐的传统。饺子形如元宝,寓意福气满满,且制作方便、营养均衡。小暑节气,不少家庭会围坐在一起,擀皮、调馅、包饺子,在劳作中感受家的温暖。
此外,小暑还有尝新酒、食藕、煮鸡蛋等习俗。这些习俗或传承千年,或因地制宜,共同绘就了小暑节气丰富鲜活的民俗画卷。
德国主播苏菲(左)与古北口花灯制作技艺传承人李振忠展示制作好的花灯
流光溢彩,绘就古都祥瑞画卷
每当夜幕降临,北京的街巷总少不了灯影摇曳。灯彩又名“花灯”,是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作为元宵节的保留项目,赏花灯的传统习俗已从东汉时期延续至今,千年赏灯习俗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承载着老北京对祥瑞吉庆的美好祈愿。
北京灯彩长期流行于京城地区,品类丰富且体系完备。其制作技艺融合了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剪纸、书画等多种工艺,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巧思。2008年,北京灯彩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北京传统的灯彩活动主要在元宵节举行,后逐渐延伸至盛典、新婚、寿辰等喜庆场合。张灯结彩不仅是营造节庆氛围的方式,更成为祥瑞文化的象征——人们通过造型精美的灯彩,将对美好生活的祈望、对幸福未来的向往融入光影之中。如今,这一技艺作为京味非遗的重要代表,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延续着老北京的文化记忆。
古北水镇 图源 北京市密云区文化和旅游局
古北探韵,长城与水乡的绝美交融
在京郊密云的山水环抱间,藏着一处融合历史底蕴与度假风情的秘境——古北水镇。这里坐拥鸳鸯湖水库的澄澈碧波,背靠司马台长城,是长城脚下一座独具北方风情的度假式小镇,也是集观光、休闲、商务、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旅游胜地。
司马台长城作为古北水镇的璀璨明珠,是国内唯一保留明长城原貌的古长城。其以“险、密、齐、巧、全”五大特色闻名于世,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曾盛赞“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司马台长城堪称中国长城之最”。登上巍峨城墙,古镇风光尽收眼底,千年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古北水镇以司马台长城为依托,将北方民俗文化与长城戍边历史巧妙融合。依托汤河水系整建的河道纵横交错,游客可从景区接待中心乘木船直达长城脚下,感受“船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意。
小暑至,蝉鸣起,暑气蒸腾的盛夏悄然拉开帷幕,正是寻一方清凉、享惬意时光的好时节。这个夏天,快约上三五好友,奔赴古北水镇,伴着摇曳的桨声与斑斓灯影,在司马台长城的暮色中静候晚风拂面,享受这份夏日的小确幸。(文 石丽敏 王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