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在天津市西青区津呈食品工作室的空气里,弥漫着传承近三百年的酥香。这缕源自清代糕点铺的芬芳,如今正酝酿着一场跨越国界的旅程。今天,让我们走进这家“舌尖上的非遗”工坊,探寻这块“出海”薄饼背后的传承密码与创新力量。
在天津市西青区津呈食品工作室,工作人员正在制作即将远赴韩国的饼干样品。薄如蝉翼,点缀着亚麻籽、芝麻、葵花籽,散发着质朴的麦香与坚果香气。与津呈传承了十二代、声名远扬的酥皮糕点不同,这款新品是应韩国市场“量身定制”的咸口薄饼。它的诞生,源于一次国际食品展上的“意外”邀约。
“就是在韩国一个很大的食品展上,韩国商会的会长找到我们展位。他带来一款挪威的饼干样品,问我们能不能做,而且强调如果中国能做,价格更有优势,距离也更近,他们非常愿意从中国采购。我们就把样品带回来研发,第二次就成功了!韩国的那个会长专程飞来天津,现场品尝后赞不绝口。”
从甜到咸,从厚重的酥皮到极致的薄脆,这是一次对津呈传统技艺的挑战与创新。
“这款饼干最大的不同就是‘咸口’和‘极薄’。以前我们做甜点多,但韩国市场需要咸味的佐餐饼干。里面加入了亚麻籽、芝麻、葵花籽这些健康坚果,非常酥脆。它用途很广,早餐配奶酪,晚餐做沙拉托底,或者在咖啡馆搭咖啡卖,主打的就是天然、无添加、健康。别看它薄,饱腹感很强,国内减肥人群和老年人都很适合。而且我们保证新鲜现做,从中国运到韩国只需三天。”
据了解,此次韩国订单以100公斤为起点。这款承载着“新使命”的薄饼,其包装设计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王红梅透露,虽然最终方案未定,但“西青元素”必将成为点睛之笔。
在创始人王红梅看来,一块饼干的“出海”,是津呈多年深耕产业链与品牌价值的自然延伸。自1762年由王红梅博士祖辈从京城迁至杨柳青经营糕点铺算起,擀面杖下的酥皮已跨越了两个多世纪。2020年,王红梅注册成天津市西青区津呈食品工作室,将家族传承的酥皮技艺与现代食品科技结合,打造出涵盖糕点、茶饮、文创产品的多元化品牌矩阵。
“出口韩国的饼干的包装现在还没有定,但是肯定会有咱西青区的元素在上面。这次韩国订单是100公斤起订,他们也想先看看市场反应。但我们有信心,因为产品本身有竞争力。我们的核心,就是这传承了将近300年的酥皮工艺根基。基于这个,我们不断开发新品,像寿桃篮、形象核桃这些中式点心,还有山药红枣面包、灵芝孢子粉面包、药食同源面包系列,以及各种曲奇和传统饼干。”
如今,这份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技艺,在西青区非遗工坊中继续生长。2022年荣膺“津门老字号”称号的津呈,更以“唯一写入西青区区志与杨柳青镇志的食品类产品”的身份,成为地方风味的活态记。
“我们现在有一家线下店和一家工作室,正在计划开商场店。通过我们的职业技能培训,学员可以到店工作或选择联营加盟。这模式不仅限于国内,我们在柬埔寨有商会资源,未来计划沿着‘一带一路’,在柬埔寨及其他沿线国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输出技艺和品牌,开发联营店,把津呈的味道真正扩展到全球。”
天津市西青区津呈食品工作室在达沃斯论坛展出产品
从酥皮糕点的手作温度,到走向国际的烘焙新品,津呈的每一步都刻着双重烙印: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拥抱。当印着“津门老字号”字样的饼干在异国拆封,唇齿间的酥香便成了最生动的文化叙事——它讲述的不只是津门老字号的突围之路,更是中国非遗在当代语境下的破浪前行。(津云新闻编辑 吕斌)